正文

26.“心有灵犀一点通”(4)

梦太奇:梦的品析 作者:罗家祥


上(唐玄宗)尝坐朝,以手指(一)上(一)下按其腹。朝退,高力士进曰:“陛下向来数以手指按其腹,岂非圣体小安耶?”

上曰:“非也。吾昨夜梦游月宫,诸仙娱以上清之乐,寥亮清越,殆非人间所闻也。酣醉久之,合奏诸乐,以送吾归,其曲凄楚动人,杳杳在耳。吾回以玉笛寻之,尽得之矣,坐朝之际,虑忽遗忘,故怀玉笛,时以手指上下寻之,非不安也。”

力士再拜贺曰:“非常之事也!愿陛下为臣一奏之。”其声寥寥然,不可名言也。力士又再拜,且请其名。上笑言曰:“此曲名《紫云回》。”遂载于乐章,令太常刻石。

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唐玄宗是怕自己遗忘梦游月宫所得的《紫云回》曲,所以在朝中带上玉笛练习,他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艺术修养,和他精益求精的探索是分不开的。另外,据《北齐书》记载,有个郑述祖精通鼓琴,自造《龙吟十弄》,他说曾经“梦人弹琴,寤而写得”,当时以为绝妙。

近现代,艺术家们利用奇梦进行创作的故事也屡见不鲜。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名作《b小调交响曲》,是他于1822年25岁时创作的,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所以也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为什么取这样一个怪名呢?原来,这也是梦中所创作的,舒伯特梦醒后只记下了这些,其余的只好宁缺毋滥。

令人意外的是,非常严肃的法国国歌《马赛曲》也是和奇梦有关的文艺作品。

利尔《马赛曲》奇梦。1789年从巴士底监狱爆发的一场革命,激发了如火如荼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发布了《人权宣言》,国王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但大革命引起了邻国封建统治者的不安和敌视,他们企图以武装干涉扼杀发生在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外有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压力,内有法国贵族的准备复辟,为了保卫革命,在1792年4月20日,法国对奥宣战。

在位于前线的斯特拉斯堡部队里有个工兵上尉名叫鲁热·德·利尔。利尔喜欢作曲,充满爱国热情和革命激情。他是市长迪特里希家的常客,4月24日,他又在这里做客。大家谈论了时政,兴致很高。午夜,利尔回到房间继续创作,可什么也没有写成,他感到疲乏,就伏在钢琴上睡着了。这晚,他做了一个作曲的惊世大梦。第二天一醒来,他就把回忆起的梦里的歌曲谱下,随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市长还在菜园子里锄莴苣,他和夫人、女儿以及几位爱好音乐并能演奏的朋友组成临时乐团,一听到这慷慨激昂的曲子,大家顿时泪流满面,哭着拥抱在一起,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

这首取名《莱茵军战歌》的曲子被用来为开赴前线的国民自卫军送行,斯特拉斯堡出版社还专门印行了《莱茵军战歌》,以示爱国热情,轰动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慢慢就平息了。不料两个月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普鲁士和奥地利联军攻入法国;并且发出不得侵犯法国国王和王室的威胁。这大大激怒了法国各地的革命力量,各地纷纷招募新兵开赴巴黎,展开废除王权的共和运动,并准备抗击外国军事干涉。马赛是法国最南端城市,远离斯特拉斯堡,这里迅速组织起了一支500人的军队向巴黎进发。一个叫米勒的医科大学生把他得到的《莱茵军战歌》推荐给了马赛军。歌曲积极向上的气势振奋了大家,他们一路上走一路唱,沿途还不停地散发印刷的歌片,到达巴黎时,该曲子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所以它被人们称为《马赛曲》。在前线,《马赛曲》也成为了军歌。当时的著名乐队指挥格雷特里曾经说:“《马赛曲》是具有大炮一样威力的音乐。”

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在巴黎革命广场上被处死,这激怒了全欧洲的王室成员,普、奥、俄、英、西等国组成了第一个反法同盟侵犯法国,国民公会宣布了总动员令抵抗侵略。不到一年的时间,战场已经转移到国境之外,1795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正式确定《马赛曲》为国歌。

这首《马赛曲》也命运多蹇,拿破仑在1804年称帝之前曾下令禁止唱《马赛曲》;1815年路易十八复辟,再次禁唱;1830年爆发“七月革命”后它才在巴黎战斗的街垒上重新响起;拿破仑三世时又被禁,1879年,法国政府重新批准唱《马赛曲》。在“二战”期间,伪维希政府再次禁唱《马赛曲》,而《马赛曲》则成为“自由法国”运动的战歌。在“二战”末期巴黎获得解放时,戴高乐将军是高唱着《马赛曲》进入巴黎的。

《马赛曲》的曲谱也曾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被俄国临时政府配上俄语新词,作为俄国国歌,但随即在十月革命后被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