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科学的边角余料 作者:阿溟


我挺想,板着脸孔坐在这里,跟每一个人讲上一堂伟大的科学普及课,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讲述科学世界的玄妙和神奇,以及给予这个世界带来的翻天覆地的积极意义。像这个世界任何一个科学的“传道士”一样推销科学。这样很酷,也很轻松。但是有些乏味也有些让自己不安。而同时还有另一条道路去看待科学这个问题。像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一样,科学也有着其不积极,不可为的一面。或者,他本身就是某些问题的“制造者”。只是,在近百余年的科学风行全球的风尚中,这些命题被科学的光芒所遮掩。而且,最致命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么?人们不仅对此深信不疑,而且习惯于将对科学的解读都交给“功力深厚”的科学专业人员们,人们宁可去听一个白发苍苍,两眼昏花的老教授的口齿不清的科学分析,也不愿自己去思考科学到底会带来什么。

而科学到底是什么呢?科学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当我们早就将科学当作人类解释世界,解释自身最终极的手段的时候,有谁反思过这个问题么?要知道这很难,这需要你跳出现有的框架和思考模式。这对于生长于科学成果铸成的现代社会的我们尤其困难,虽然一切似乎就像摆在那里那样明显清晰。这甚至需要你像那些古代的哲人们一样,废寝忘食,苦苦思索。但是,要记得这背后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我们究竟怎么就如此深信了科学,我们自己也不清楚。尽管科学很伟大,但是显然它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可我们却将它奉为神明。到目前为止,科学就像一个挣脱了缰绳的烈马,嘶啸着向前狂奔,却没有人试图制止或者控制它。更可怕的是,作为一个专业出身的科学工作者,我必须很严肃地告诉你们,我们使用或者利用的大部分科学技术都是数年甚至数十年前实验室里的科技成功,也就是说一个研究结果从被发现,发明到变成现实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非常可能在研究室阶段的若干成果中已经隐藏了未知的裂缝并且将会带来不可调和的后果,而我们并不知道有哪些可怕的东西被人们错误的制造了出来,当然,不见得是毁灭世界,也可能是让我们越来越迷茫,越来越疯狂。你得认识到,我们这个尚且平和并且依赖着科学的人类社会的和谐,随时都会面对来自科学界的挑战。

当然,如果你是期待从这本书中找到有关科学有关人类的答案的话,你要失望了。在这个圣人被“取缔”了的年代,我无法完成如此深厚的使命。我只是作为一个对科学有所了解的内部人士,揭开科学世界的神秘面纱,为世界,为全人类作一次打入科学世界的“细作”。开动我有限的思考能力,为大家寻找到科学界的种种让人无法解释的疑问,然后共同思索。你会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也会看到一些让人头痛的问题,看到科学和人文的界限变得模糊,看到来自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对于科学的质问和告诫。

说到哲学,说到人文世界,其实原本就是和科学息息相关的。科学的观点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思考世界的视界,甚至给艺术以生命力和灵感。科学和人文不是对立的,甚至也不是互补的,他们是一脉相承却又各自独立,但是同时又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翻看科学史就会发现,科学和人文的精神互换本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而在今天,二者之间却被人为地划分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巨大鸿沟,科学显得另类而独特。

科学被这个时代推向了从未有过的至高地位,科学成为这个时代可以傲视一切的高大“旗帜”,却也逐渐抛弃了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是可怕的,科学的孤独意味着可能走向错误或者无法修补的不归路。而我所渴望的只是,能够通过这样一本探讨科学与世界,科学与人类,科学与人文世界的换位思考的书,来提醒人们科学出发时的原点,提醒人们不要违背了科学精神。你不会从这本书里看到科学惯有的骄傲姿态,也不会看到以科学之名,嬉闹杂耍挑逗读者,贩卖科普的文字。同样,你也看不到浮浅的,娱乐性的垃圾论点,这些文章都是严肃的,冷静的,经过了我无数次苦苦思索的最棘手的命题,并且恶狠狠地逼迫你也会思考个不停。

当然,在光芒万丈的科学主导的世界里,这样的文字依然只能是边角余料,但是,我相信,这些文章所提供给我们的思考习惯将会成长为积极而强大的精神食粮。而这个,正是我所希望和期盼的。

阿溟 2011,1,11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