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你努力了吗

人生百味:让生命之泉涓涓不息 作者:读者丛书编辑组


佚 名

1927年,美国阿肯色州的密西西比河大堤被洪水冲垮,一个9岁的黑人小男孩的家被冲毁,在洪水即将吞噬他的一刹那,母亲用力把他拉上了堤坡。

1932年,男孩8年级毕业了,因为阿肯色的中学不招收黑人,他只能到芝加哥读中学,家里没有那么多钱。那时,母亲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男孩复读一年。她则为整整50名工人洗衣、熨衣和做饭,为孩子攒钱上学。

1933年夏天,家里凑足了那笔血汗钱,母亲带着男孩踏上火车,奔向陌生的芝加哥。在芝加哥,母亲靠当佣人谋生。男孩以优异的成绩中学毕业,后来又顺利地读完大学。1942年,他开始创办一份杂志,但最后一道障碍,是缺少500美元的邮费,不能给订户发函。一家信贷公司愿借贷,但有个条件,得有一笔财产作抵押。母亲曾分期付款好长时间买了一批新家具,这是她一生最心爱的东西。但她最后还是同意将家具作了抵押。

1943年,那份杂志获得巨大成功。男孩终于能做自己梦想多年的事了:将母亲列入他的工资花名册,并告诉她算是退休工人,再不用工作了。那天,母亲哭了,那个男孩也哭了。

后来,在一段反常的日子里,男孩经营的一切仿佛都坠入谷底,面对巨大的困难和障碍,男孩已无力回天。他心情忧郁地告诉母亲:“妈妈,看来这次我真要失败了。”

“儿子,”她说,“你努力试过了吗?”

“试过。”

“非常努力吗?”

“是的。”

“很好。”母亲果断地结束了谈话,“无论何时,只要你努力尝试,就不会失败。”

果然,男孩渡过了难关,攀上了事业新的巅峰。这个男孩就是驰名世界的美国《黑人文摘》杂志创始人、约翰森出版公司总裁、拥有三家无线电台的约翰·H·约翰森。

约翰森的经历向我们昭示:命运全在搏击,奋斗就是希望。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努力。

坚强和随遇而安

朱德礼 黄淑芳

当你在大海上向着某一目的地航行,忽遇暴风雨,你是冒着可能翻船的危险顶着风浪上呢,还是暂时改变航向,以期避开危险?面临这样的时刻,也许百分之百的航海者会采取后一种方式,因为你的存在才是最终到达目的地的最大保证。

但是,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又有多少人能明智地选择保全自己(包括保全健康、保全心灵、保全利益)的方式来暂避不期而遇的风浪呢?

在人们的心灵辞典和社会观念辞典中,坚强、坚忍不拔、意志坚定、果敢、临危不惧、毅力、勇气等等词汇,都被赋予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成为令人们崇尚的品格。但是在现实中,让自己一味按照这些词汇所代表的意义来行动,往往会碰壁、误入歧途。

生活就像在大海上航行,不知什么时候会遭遇风暴,不知哪里会涌出暗流。如果我们接受这一现实,在某些情况下顺着风向和洋流,可能绕一些道,却也达到了目的。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人是放松的,可以保全自己的身心。“以柔克刚”,自古就为人们所推崇。如果一味抗拒,认为最直的路线就是最好的路线,勇气、刚毅、坚强就是人性高贵的证明,那么在掀着浪打着漩的大海上,我们或者牺牲了自己--失败,或者到达目的地时已经精疲力竭--代价太大。

对于生活,坚强和随遇而安同样重要。如果我们要与生活的法则对抗,一味按主观愿望行事,那么我们可能遭遇失败。就像人类曾对大自然宣战,认为自己可以战胜自然,改天换地,其结果是人类的行为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这种危机可能最终葬送全人类以及整个地球生命体系。

为了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也为了整个过程放松自己,我们应该承认生活的法则同自然的法则一样,不必抗拒。我们应该对自己能够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进行理性的评估,面对生活的海潮,建立自己平衡的心态。这样,在生活中可以自如地把握自己的航向,该向目标直奔的时候,就保持航向;该迂回暂缓的时候,就避一避风浪。看起来可能过程长了一些,但是这样可以让我们保证自己在安全的放松的情况下,抵达胜利的彼岸。

其实,在人们中间,很多人的成功都包含着金钱、权力、名声、地位,这样的追求,其价值本身有多大就值得打问号。在全力追求中让自己狂热、激奋、折戟沉沙,就更是得不偿失了。

“非典”流行期间,有些社区被封闭隔离起来,这让许多人不得不停止航程,放慢速度。看似强制的封闭,却让有些人品尝到了生活的乐趣--当不得不从所谓的事业中抽身时,由于闲暇,由于心灵的放松,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安排生活,人们随遇而安,享受生活中难得的自由时刻,体味着符合自然本性的生活温馨。

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坚强-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理性地体会人的自然需要,顺其自然地生活。这样,不需要“非典”的控制,我们也能容许内心有一个安宁平静的港湾,来停泊暂避暴风雨的生命之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