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颜之推(1)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 作者:张在军


生平介绍

颜之推(531年—约595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字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

颜之推生长在一个世代尊崇儒学、家教“素为整密”的家庭,自幼受到世传《周官》和《左氏春秋》等专门学术和儒学传统的熏陶,由此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思想基础。他博览群书,通晓古今,且长于写作,辞情并茂,深得梁湘王萧绎的赏识。梁元帝时,官至散骑侍郎。梁亡后,不愿为西魏臣属,奔北齐,为黄门侍郎。北齐亡后入周,为御史上士。隋文帝时,太子召为学士。

颜之推经历四个动乱的朝代,目睹当时士大夫子弟无能及士族教育的腐败,认为教育必须改革,才能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他将自己亲身见闻及立身、治家、处世的道理写成《颜氏家训》,教诫子弟。他要求子弟学习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各家之言,即“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注意实用知识的学习。他教育弟子要勤学守行,应世经务,成为一个厚重、勤勉、博学、多能、务实、学以致用的人才。书中提出了士大夫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他的著作甚多,现存《颜氏家训》20篇、《还冤志》3卷。

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和对象首先,颜之推继承了前辈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的传统,认为人性分为三品,人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直接关系,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颜之推把人分成上智、下愚、中庸三类。这里虽引用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说法,但就像历史上只推许极少的几个人为圣人一样,颜之推实际上也认为,一般人皆是可分为上下的。他认为上智之人是无须教育的,因为上智是天赋的英才,不学自知、不教自晓。其次,下愚之人“虽教无益”,尽管教他,都是无效果的,因为“下愚”是无法改变的。颜之推强调中庸之人必须受教育,因为不受教育就会无知识,陷于“不知”的愚昧状态。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其次,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级虽垄断教育,但又轻视教育,大多倚仗门荫获得一官半职,便自为满足,不学无术,只图享乐。为此,颜之推首先从接受教育与否同个人前途的利害关系出发,强调了士大夫接受特殊知识教育的必要性。他认为,一个人有无知识,决定着他社会地位的高下。

再次,他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颜之推认为,就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知识也是一种资本,它可以作为谋求生活的手段。他说:“如明通六经之旨义,涉猎百家之群书,纵然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至少可以作为一门艺业,得以自资”。此外,由于当时社会处于战乱和朝代更替频繁的变动时期,个人的地位与前途都没有保障,家园、父兄的庇荫也不可能长久。因此,只有自身有了知识,才能左右逢源。

二、德、艺关系颜之推认为,德育为根本是毋庸置疑的,但艺教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所谓“德”,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仁义的教育。所谓“艺”,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百家之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关于“艺”的教育,当然是以五经为主。他认为学习五经,主要是学习其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但读书不能止限于五经,还应博览群书,通“百家之言”。此外,他还重视学习“杂艺”。他认为在社会动荡的非常时期,学习“杂艺”可以使人在战乱“无人庇荫”的情况下“得以自资”,保全个体的生存和士族的政治、经济地位。颜之推倡导的“杂艺”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文章、书法、弹琴、博弈、绘画、算术、卜筮、医学、习射、投壶等,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实用意义,也有个人保健、娱乐的价值。但这些“杂艺”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

他指出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并为道德教育服务,“孝为百行之首,犹须学以修饰之。”“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由于德艺两者关系的密切,因此有可能,也有必要通过阅读记载前人道德范例书籍的途径来进行道德教育。颜之推认为,这种范例可以是圣人君子,也可以是卑贱者中间有德行者,“农工商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这比一向唯以圣贤为楷模的传统儒家思想进了一大步。

在教育内容方面,颜之推还提出士大夫子弟应重视农业生产知识,要“知稼穑之艰难”。因为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根本,这与一般士大夫轻视农业,认为那只是小人之事,士大夫用不着问津的观点是不同的。当然,颜之推并非提倡士大夫子弟要躬耕,他所要求的实际上仅限于认识的重视,以及对农业活动有所了解,以便齐家治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