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陆九渊(1)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 作者:张在军


生平介绍陆九渊(1139年—1192年),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县人,中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似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陆贺,喜研儒学,重封建礼教,曾被授为宣书郎。兄弟6人中,除二兄经营药铺外,其余都讲学著书并知名于世。九渊受四兄九韶、五兄九龄的影响极大,共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陆学。后人称之为“江西三陆”。

18岁,陆九渊即与诸兄共讲古学,无意于科考举业。直到24岁,才因父辈劝告,勉强应乡试,结果以《周礼》中举,但因父丧而未入京会试。

年后重赴乡试,以《易经》再次中举,次年入京会试,中进士,考卷大为考官吕祖谦赞赏,时年34岁。陆九渊进士及第后,求学者接踵而至,包括著名学者杨简。于是在他返回故里,候职期间,开始了他的授徒讲学生涯。在为时3年的讲学活动中,逐步创立他的“心”学学派及其教育理论。

陆九渊于36岁始出为官,开始了他的仕宦与游学生涯。其间先在地方任靖安县(今江西南昌县)、崇安县(今福建建瓯县)主簿,后到中央任国子监主任教授及敕令所删定官(修订律令)。在这段时间里,陆九渊与朱熹有两次会面。因学术意见不一,相互批驳,标志朱、陆两派争夺儒家正统地位日甚。

46岁时,陆九渊上殿论对,痛陈失地未复,主张振作除弊,广求英才以雪耻兴邦。孝宗皇帝虽同意其见解,但无志认真施行,故改任他为承奉郎,不久又改任闲职,主管台州崇道观。陆九渊见忠谏不果,便离京还乡讲学。从学者云集,每次入县城,听讲者常有二三百人。县官为他在学官(孔庙)里设讲堂,听者道涌途塞。

陆九渊51岁时,宋光宗继位,他被保荐为知荆门军(宋时的行政单位),但因讲学而未即刻赴任。至53岁,得旨催促,他便把象山书院的教务托给高足弟子傅子云,而后带家眷赴任荆门,一展自己的政治才干。他除加强武备、革新吏治、改革税制外,还注重教化,兴郡县学校,并亲临讲学,宣传“心”学思想。

绍熙三年,陆九渊54岁,病逝于荆门任所。次年归葬金溪,“门人奔哭会葬者以千数”。陆九渊死后,其学生竭力坚持师说,并为其争儒学的正统地位。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朝廷给陆九渊“文安”的谥号,其生平学术终于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

陆九渊一生不事著述,除留下少量诗文外,多是与师友论学的书札和讲学的语录,后由他的长子陆持之整理成《象山先生文集》。

教育思想

陆九渊从其“心”学“尊德性”的根本原则出发,也就是说德性的本源在于人的心性,德性人格在于内心自觉,只能在心中做功夫。他与朱熹为代表的正宗理学相抗衡。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因此,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者“志道、明理、立心、做人”。

所谓“志道”就是要学生树立维护封建道德的志愿和目标。陆九渊认为,志于道有利于学生“据于德”,即保持良好的品德;“依于仁”,即具有仁爱之心;“游于艺”,即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养成封建的道义、品德和爱心。这反映了德为艺之首和寓德于游艺之中的思想。

陆九渊还认为,志于道,就是让学生明公私,辨义利。他说:“私意与公理,利欲与道义,其势不两立”。他极力倡导要做志于义的君子,不做志于利的小人。总之,陆九渊把维护封建道义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是治学育人必须抓住的根本大计。

所谓明理,是陆九渊志道思想的进一步阐发。他认为理即是道,所以志道必须明理,即必须明了封建的伦理观念和等级规范。他说:“塞宇宙一理耳,学者之所以学,欲明此理耳”。又说:“引理苟明,则自有实行,有实事”。他认为,人们懂得了封建的伦理规范,就会有实际的行动,就会干出实在的事业,为封建统治事业服务。

所谓立志,是陆九渊志道明理思想的本质体现。它集中反映了心学理论的主观唯心主义特色。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封建伦理是本心固有的先验的东西。他说:“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所以明理,只要发明本心就行了,而为学的目标,也就是“明心”,“立心”而已。陆九渊认为,心为“四端”:“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这实际是对理学的“仁义礼智”做心学的阐释。他把“仁义礼智”这套封建伦理观念视为人心固有而又天然合理的宇宙最高原则。“明心”就是在自我的心中发明这一原则,“立心”就是坚持以这一原则,“自作主宰”,不受外物的引诱与侵害。陆九渊指出,若能存养本心,则其德性品质就会如木有根,树叶日益畅茂;如水有源,波流日益充积。若戕贼放失本心,则读书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积学越多,受害越深。

所谓做人,是陆九渊志道、明理、立心思想的最后归宿,也是其教育的最终目标。他说:“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理会得这个明白,然后方可谓为学问。”鲜明地反映了他的“尊德性”的思想特色。他的做人标准分两个层次:一是做伦理道德的“完人”,即所谓圣贤君子。他说“彝伦在人,惟天所命,良知之端,形于爱敬,扩而充之,圣哲之所以为圣哲也。”他认为圣哲不过是其本心或曰“四端”扩充的结果。还说,圣贤与我同心,“人皆可以为尧舜。”二是做独立自主的“超人”,即体现“天地之心”的主宰者。陆九渊所说的心是世界的本体、万物的源泉。他认为扩充自我,发明这种本心,就可使“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成为一个驾驭在万物之止,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超人”。他形象地描绘这种“超人”为“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这已趋近于“唯我论”、“唯意志论”的主张。但作为教育目的论,其做人观点虽以培养封建人才为目标,但它鲜明突出地强调了教育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