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宏江的艰难抉择(3)

创业在微软:微软亚洲工程院成长启示 作者:许凤婷


“(虽然)剧情和角色都不记得了,但我现在还记得,在看这部剧集时,我被其中人物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以及他们之间的对白深深震撼——我突然感到,自己好像太久地远离所生长的那片故土,对她的变化是如此陌生。”张宏江说。从那以后,回国的想法就不断在他脑海里闪现,驱使他寻找各种回国工作的可能。

半年后,张宏江得知微软将在北京成立一家基础研究机构,领头人正是业内赫赫有名的李开复和张亚勤,而他们正在招募计算机领域的顶尖人才回国加盟。很快,李开复就找到了张宏江。随后,张亚勤又对他进行了说服工作。

那个时候,对张宏江而言,回国的念头已经不可遏制。但基于多年来理性判断的惯性思维,他还是决定在回国之前先回去看看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当时正值1999年初春。一天,张宏江来到北京的一个房屋租赁中心了解租房的行情。中午,他在一家饭馆吃饭,窗外霎时狂风大作,天空变得昏黄。张宏江心里“咯噔”一下,旋即明白,这就是传说中的“沙尘暴”。

沙尘暴和污染,正是一些朋友劝他“慎行”的原因。但张宏江却立即决定,这件事必须从给太太的“考察报告”中删除。

后来,他回忆道:“那时,我的心其实已经回来了。感性的‘东风’压倒了理性的‘西风’,所以回国看到的一切都能从正面支持自己的决定,负面的印象都能够被潜意识所忽略。”1999年4月13日,张宏江回国并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

现在,在张宏江办公室的墙上,仍挂着他获得的10项美国专利的纪念匾;书架上摆着一摞微软公司颁发的“专利石”(Patent Cubes),每块石头上都刻着他的名字、专利名称和提交申请的日期。此外,张宏江独自撰写及与他人合着的论文数量达到400篇。

由于张宏江在搜索和信息检索领域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加盟微软仅两年,他就被提升至Partner(合伙人)级。在微软的级别体系中,一名研发人员能成为“合伙人”,意味着他已经被认为是不可缺少的人才。2003年,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授予张宏江院士(Fellow of IEEE)称号。

除了个人在学术上的成就,张宏江在研究院带领的多个团队也颇有建树——多媒体计算、自然语言处理、分布式计算系统和搜索这4个项目都是对微软而言举足轻重的技术,其中,搜索项目当时刚刚被确定为微软的战略重点。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度过异常忙碌的四年后,张宏江意气风发。他心里盘算:“是时候放松一下,和孩子们玩玩了。”但没想到,这时张亚勤提出让他带头做工程院,打破了他的“美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