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团队孵化器(5)

创业在微软:微软亚洲工程院成长启示 作者:许凤婷


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姚国材认为,那时总部对他们并不是非常信任,但这也非意外:“美国人原本对‘中国制造’的质量就心存疑虑。再说,当时连我们自己也不太相信,(我们)第一次就能顺利过关。”

这天凌晨3点,姚国材果然接到了美国打来的电话,告诉他“出问题了”,代码输入备份的总库之后,程序运行不正常。

然而,经过细心的检查后,姚国材发现问题并非出在他们的代码中,而是总部的备份数据库本来就存在一些漏洞。当总部把问题代码修复后,工程院提交的代码便成功运行起来。

在赢得总部产品部门的信任之后,Exchange团队逐渐开始承接一些更加核心的项目。这时,测试的人手稍微宽裕,陈天开始专职服务于这个团队。2005年,姚国材又成功地游说到他的好友、资深项目经理萧永正加入工程院。至此,Exchange团队配备了完整的开发、测试和项目经理三组人马。到了2007年,工程院Exchange团队的人数已经达到70多人。

着名的美国IT刊物《InfoWorld》于2005年对Exchange Server 2007进行了产品评测。在其评出的十大最引人注目的新功能中,WebReady Document Viewing、Exchange Management Shell和Outlook Web Access均由工程院的团队主导开发。

虽然后来Exchange团队迅速发展壮大,但他们却仍小心翼翼地摸着石头过河。姚国材说:“谁也没有100%的把握能成功。”

林斌说:“Exchange的成功虽然有很多偶然性,但也有必然。我、姚国材、陈天和萧永正4个人在微软工作的年头加起来,恐怕超过70年。当时我们没有太多有经验的人,但是,由几个核心人员带队、培养更多新人的做法,后来被证明是有效的。”

2009年年底,已经晋升为资深经理的梁文杰无意中翻出一封旧邮件,邮件的内容是三年前他的美国导师写给他的反馈意见。重读这封早已被遗忘的邮件,让梁文杰回忆起他加入微软亚洲工程院之初的情景,感慨良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