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打造高效的创新组织体系——有冲突才有突破(1)

创业在微软:微软亚洲工程院成长启示 作者:许凤婷


打造高效的创新组织体系——有冲突才有突破

当你在一个机构中听到“特警组”(S。W。A。T。 Team)这样的名称时,请不必以为是到了洛杉矶警察局。其实,这是隶属于微软公司产品部门的一个特殊团队。“特警组”的成员和规模并非固定,而是取决于不同的产品项目。它只在产品项目开发的后期才频繁活动,能确定的是它的功能和目的:在项目开发后期定期开会,对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决策。

微软“特警组”由代表用户需求、产品开发和产品测试的三方力量组成,当项目开发进行到后期,他们会定期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有时会演变成充满火药味的争论,而这正是“特警组”的职责——在产品推出之前发现并“引爆”尽可能多的“隐患”,降低产品上市后出现“恐怖事件”的几率。这样的“恐怖事件”包括产品功能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产品的易用性和稳定性缺陷、错失市场良机等。

在微软的大开发组织体系中,“特警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却很好地体现了与该体系匹配的组织文化——互相信任、互相制约。

在创新项目或者初创的组织中,成员往往积极性高,却对创新的流程不够重视。然而,靠激情支撑的创新不仅无法保障成功,而且往往无法持久。微软亚洲工程院在这方面就有过教训。据院长张宏江回忆,ATC在初创时期上上下下都干劲十足,却忽略了微软经过多年摸索定下的“三足鼎立”的开发模式。

“那时我们确实人手不够,但大家都很积极,就出现了身兼数职的情况。一个人既做项目经理同时又做开发或者测试,结果项目进展受阻,差点酿成危机。”张宏江说:“事实证明,以为用苦干、聪明可以代替经验和流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三足鼎立”缺一不可——项目管理、开发和测试“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微软的开发创新体系中,“反恐文化”普遍的表现形式是“三足鼎立”,即每个项目的开发团队都由代表用户的项目经理(Program Manager,简称“PM”,这里的“项目经理”并非领导的角色,而更像项目管理员)、负责编程的开发人员(Developer,简称“Dev”)和负责质量的测试人员(Tester)组成。三者地位同等,分工协作,缺一不可。

项目经理的工作是捕捉用户需求和市场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换成产品功能规划说明;开发人员据此进行产品设计,进而开发出相应的软件产品;而测试人员则负责对开发人员提交的软件产品进行测试、发现漏洞、提出修改意见。

“在每个项目的开发周期中,三者的配合都必须十分紧密。”ATC资深开发经理李杭说。李杭2009年刚到北京,之前在微软总部产品开发团队工作了近13年,参与过各种规模的项目。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ATC的30多人参与了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开发。

李杭和他的团队负责的是Windows 7操作系统的两个功能模块——性能分析模块和自我诊断及修复系统模块。在微软,Windows是规模最大的开发项目,参与开发Windows 7的人员多达上千名。而这样庞大的项目就是在“三足鼎立”模式的框架下运作得井井有条的。

“再大的项目也可以被分解成若干个功能模块,每个模块再分出若干层次的任务。而在每个模块、每个层次的小组中都包含上述三种角色的人员。”李杭介绍道。但在李杭看来,尽管团队中“一团和气”很重要,但这并不一定能带来成功,反而是“不打不成交”更有效:“‘三足鼎立’也意味着‘三权分立’,设立这三个角色除了让他们互相支持、互为补充以外,更关键的意义在于相互制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