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苏州与江阴:苏商的不同路径选择(3)

商帮战国策:中国商帮新势力之崛起(1978-2008) 作者:张翼


是的,这个叫吴仁宝的农民注定将留名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史册。吴仁宝从28岁开始担任江阴华西村书记,直到76岁才“传位”第四个儿子吴协恩。在他退休之时,华西村已由一个贫穷的小村成为资产30多亿元,村办企业58家,人均收入6000美元的富裕村。

2007年9月末的一天,笔者走入华西村,时值傍晚。华西村高大的建筑在夕阳余辉中略显陈旧,随处可见的充满集体主义主义情怀的标语口号混合在鳞次栉比的别墅群中,一种时光倒流与现实交错带来的混合着陌生与亲切的感觉,让你立时能感觉到这个“乡村”与别处的不同。

50年时光走过,曾经杂草丛生,满目荒芜的华西村如今已是繁华如斯。

对于华西村的发展路径选择,吴仁宝当不会后悔。毕竟,在他2003年辞去华西村书记和集团董事长的职务,功成身退之时,给华西村留下了的是一个庞大、富庶的产业群。

继续走集体经济的模式能支撑华西村走多远?对于更广大的江苏地域而言,这种路径的选择是否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事实上,后“吴仁宝时代”的华西村,在辉煌背后,有着重重隐忧。

隐忧首先来自于华西的支柱产业——钢铁。长期以来,钢铁始终占据着华西村总收入的70%左右,冶金产业是最重要的支柱。准确地说,华西村就是个“钢铁村”。

2003年年底,华西村投资11亿元成立华西钢铁有限公司,赶在国家宏观调控前在华西村破土动工,自此奠定了从铁矿石进口到炼铁炼钢再到轧钢完整的钢铁生产链。事实上,2003年到2005年之间,华西村的年销售额从60亿元上升到300亿元,秘密也在于钢铁产业。

钢铁是高耗能产业,且污染严重,如今江阴地区的水电资源仅仅能平衡而已,日后华西钢铁何以扩大规模?距华西村不到一小时车程的张家港有沙钢这样的大型钢铁厂,专家质疑,华西钢铁厂仅是为了一村考虑而忽略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有必要吗?而我国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主要目标是通过企业重组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而这将意味着像华西钢铁这样的中小型钢铁厂很可能被限制,弱化钢铁之后的华西村将会走向何方?

隐忧不止于此。

走访华西村,一个来自山东的打工者说:“我不想做华西村村民。”这个打工者的理由很简单:“在这里,集体意志过分强势。”一个现实是,在华西村,只见集体,没有个人,个人要绝对甚至是无条件服从集体。

华西村民说:“如果离开华西村,别墅、汽车都要被村子收回,我就成了穷光蛋。”在华西村,所有村民的奖金都不能全部发到个人,个人只能获得一部分,其余部分则由集体统一管理,用做生产发展的资金。一位学者表示,华西村的产权制度并不完善,他形容华西村为“笼中的富裕”。“华西村坚持集体经济,曾创造出辉煌,但未来却有诸多不可知。”

苏南、乃至整个江苏的工业化进程已是不可阻遏的趋势。无论是以苏州为代表、以招商引资实现GDP跨越的“外向型”经济,还是以江阴为代表的,以发展本土企业为主导,以“传统产业+上市公司”为特征的“内生型”经济,或是以华西村为代表的坚持传统集体主义经济模式的另一种“内生型”经济模式,都是众多可能发展路径的展示。

对承载着更多远责的苏商群体而言,选择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将是考量他们智慧以及决定其发展命运的一个承载点。

一切都有待未来检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