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节:开大店如烹小鲜(1)

营销:美国故事+中国启示 作者:王茁


开大店如烹小鲜—— 美国大型百货商店希尔斯的经营败绩

“山雨欲来风满楼。”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入世三年之内将取消外资在中国投资零售业的地域、数量限制和企业股权比例的限制,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入世过渡期正式结束,此后中国的零售市场全面向外资开放。面对这样的态势,中国的零售企业如今如临大敌,个个胆战心惊。其实,他们不必这么长别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并不是每个外国零售企业都那么强大,那么不可战胜, 有的在自己的国土上也常打败仗,美国的第六大零售企业希尔斯就是这样一家企业。

希尔斯的全名叫做希尔斯罗伯克公司,该公司的历史要追溯到1886年:一个位于明尼苏达州的铁路专员里查德希尔斯收到一箱次品手表后开始向他的同事出售,7年后他正式注册成立公司。在19世纪后期,希尔斯间接或直接地改变了很多美国人的生活。在美国还没有另外一家企业能象希尔斯那样对美国20世纪的大众消费产生过如此巨大的影响。希尔斯也曾经是美国文化的孕育中心,这家店细心地观察美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需求,应他们的要求将令人心动的产品推广给他们;最重要的是,希尔斯是第一个送货上门的商店,这是前所未有的策略,希尔斯因此成为美国20世纪历史上最为人信服的一家企业,并且稳步地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第7大企业。后来,希尔斯推出了邮件订购的新概念,稳固了自己的地位,这个新概念现在已经广泛地在各大领域里运用,是网络订购的前导。

当年希尔斯的声名如同芝加哥中心伫立着的希尔斯高塔(曾经一度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那样,如日中天。但是,如同希尔斯大楼后来纷纷被其他大楼超过一样,希尔斯公司在20世纪后期开始衰落。社会巨变,消费者的心态和行为也进入一个无法有效预测的阶段,希尔斯面临巨大的压力,竞争对手一个个大踏步地前行,而它自身还在慢慢地调整,显现出老态龙钟的状态。2003年以来,更是在季节性的调整上犯了很大的错误,要知道,对一个零售企业来说,季节性的策略可算是整个企业策略调整中最重要但也是最棘手的一环了。

每年两月份,所有的美国零售商都为消费者的春季购物做好准备,各大商店,比如说J.C. Penny、 Target 和沃尔玛 等,都在小鼹鼠探春那天,向走进这些商店的人们展示一架一架的游泳衣和一堆一堆的短裤、短衣,而把冬天的衣物推到打折区去了。但是在希尔斯全国871个分店里,消费者所看到的却还是满眼满架的高领毛衣和厚厚的绒布外套,直到三月中期,那些夏日服装和无袖套头衫才最终运到店里,但品种却是少得可怜。看来,希尔斯的春夏日订货不仅仅订得比其他商店晚,而且更奇怪的是订的货也远比其他商店少。

这种订货方法出自希尔斯这样一个零售老将似乎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这一败笔对它来说是雪上加霜。多年来希尔斯一直使用不惜血本大幅降价的方法来与同行竞争,尽力缩小自己与沃尔玛和 Target之间的差距。然而,其他大型的零售商在这场春夏战争中都取得了或大或小的成功,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唯有希尔斯的销售却是呈现下降趋势,而且这种下降趋势将会延续到2004年夏天。正如一家位于芝加哥的零售商咨询公司分析的那样,“如果你在春季丧失了一到两个星期的竞争优势,这也意味着你已经丧失了整个春夏季的市场。消费者尤其是广大的女性消费者通常在决定购买上比正常的气候变化要早一拍。”而希尔斯却是恰恰是晚了这一重要的一拍。

那么,希尔斯这个美国最古老的零售商怎么反而会犯这么低级、这么幼稚的错误呢?在2004年4月份的公司一季度收入新闻发布会上,公司主席和总裁将公司的失败归罪于公司的配货系统,申明公司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公司没有能够准备好充足的货品以供消费者选择。但是,业内行家和评论家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失误在于公司的管理策略的大方向失误:希尔斯前一阵子赶走了太多有丰富零售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这些人拥有丰富的零售经验,他们不仅理解服装市场和生产经销商,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深知希尔斯公司本身的特点和弱点。而那些留在公司内的人正是那些在2003年预订了太多货品从而留下了一大堆库存的人,而到了2004年,他们为了尽量消化上一年的库存,就压缩当年的新订货,从而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甚至是希尔斯高价收购的、一直以精确预测和有效订货而著称的美国最大的服装邮购公司Lands’End,这一季竟也未能逃脱与母公司相同的命运,这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