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不是在投资,就是在去投资的路上。

最牛投资客 作者:周德文


“老板”一词,字典里有一条是这么解释的: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掌柜的。说白了,就是一个单位、企业最有钱的那一位,而其他“非老板”相对来说就是没钱的,都是打工者。都说温州人从小四处闯荡挣钱,文化水平不高,可对于“老板”一词的理解,温州人已尽得其精髓。在“有钱就有面子”的信仰支持下,他们果断地选择了“老板”这一有“钱途”的职业。

“老板”一词还有另一个解释:决策者或下指令者,他们有权决定钱的流向,是一个企业的主宰。钱可以用来干什么?有的人选择用来吃喝玩乐,享受生活;有的人选择用来挥霍,一掷千金;有的人选择用来显摆自我。温州人选择了钱生钱、利滚利。

选择之后,就是执行。于是没钱的温州人用小钱投资小生意积累资本,有钱的温州人用大钱炒房、炒煤。结果,无论是仅有小钱的温州小老板还是拥有大钱的温州大佬,他们的钱都在翻番地增长,温州资本就这样越积累越多。

促使温州资本产生地域效应的,不仅仅是由于温州人独特的面子观和“老板”情结,更因为所有温州人普遍对投资感兴趣,温州人在中国可谓开创了一个“全民投资”的先例。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青壮年都出去闯天下了,家里只剩下老阿婆们。不过,这些老阿婆们一点也不“老眼昏花”,反而精明得很。

走在温州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个“迷你超市”,超市里的商品非常简单:几包香烟,几块面包,几个打火机,还有从家里扯一根线拉出来的公共电话,那些老阿婆们,就是这些“迷你超市”的小老板。

投资成本并不大,南来北往的路人只要有需要,顺手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方便得很,而且花费也不多。一个月下来,老阿婆们的生意不一定多红火,但养活自己应该还凑合——即使不足以养活自己,至少可以补贴一下家用,或者给自己买点日常用品。温州老人的所作所为,很好地诠释了“发挥余热”这个词组。

还有温州的女人们,她们投资赚钱的热情丝毫不逊于男性。“温州太太炒房团”就是楼市的一个传说:她们买房就同买菜一样,来去一阵风,豪掷千金。这是温州女人有钱之后的投资策略。而在资本积累不够的年代,她们就像男人一样忙着创业和打拼,曾经的全国热播剧《温州女人》就是对温州女人现实生活的写照。

温州的少年、中青年男人就更不必说了,只要有机会,只要手头有一点钱,他们就会拿来做本钱,投资创业。手头钱多的温州人更不必说,那一系列的“炒团”既是他们实力的证明,也是他们投资热情的体现。

由此可见,与其说温州人实现了全民创业,不如说温州人实现了全民投资。如果说一般人的生活是由工作和休息组成的,那么温州人的生活就是由投资和休息组成的。正是这种来自骨子里的投资精神,让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