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一)

改变中外企业博弈的格局:中国流 作者:熊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浪潮,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贸易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产业转移,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改变了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过去仅作为初级产品和原材料提供者的地位,逐步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促进全球贸易、投资的同时,为拉动本国国民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仍是我们发展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所在;此外,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尚未完成,解决就业问题还是我们最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大力发展在目前最有竞争能力的制造业,这不仅关系到发挥我们的国际竞争优势,而且有助于解决民生和社会稳定等根本问题。

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科研技术底子薄,制造业在很多领域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如一些加工贸易产品的企业,只能拿到5%~10%的加工费;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着高能耗带来的能源和资源“瓶颈”,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促进扩大内需的前提下,实施国际化战略,使中国的制造业通过参与全球竞争,逐步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特别是大力培育一批能够整合全球资源的龙头企业。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已经增强了多方面的实力,具备了“走出去”的基本条件,并购其他国家企业已不再是“痴人说梦”。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到2008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万亿美元,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后盾。企业主体方面,经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战略性重组,国有企业已涌现了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民营企业已逐步走向成熟,并在竞争压力下练就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敏锐的市场观念;源于国企改制,并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兼顾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所具有的优势。这些企业都可能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中坚力量。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并逐步波及其实体经济,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上企业资产估值降低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以及企业运营普遍面临资金约束压力问题,因此,许多外国企业存在通过股权转让方式来解决资金困境的需求。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实体企业,中国企业受到冲击较小,一方面我们有相对充裕的资金,另一方面又存在获取技术、品牌和市场的长期需求。在当前的局势下,如果能够将中外企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完全有可能实现“双赢”的结果。我们应该看到,当前的时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发达国家实体经济中的先进制造业、流通业、高新技术和资源类产业的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中国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必要抓住当前的机遇,加大“走出去”的步伐。

熊焰同志多年来从事服务国有产权交易和企业并购重组的具体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相当深厚的理论功底、专业素质和敏锐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在这本以“走出去”为主题的书中,熊焰同志用平实的语言、翔实的数据阐述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和企业面临的困境,并具体把握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带来的“时间之窗”,提出中国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大型国企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应当把握机遇,加大“走出去”的步伐,通过跨国并购,以股权合作的方式分享其他国家的技术、品牌、销售渠道和资源,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增强可持续的发展后劲。

熊焰同志在该书中所作的分析针对性强,建议也颇具可操作性,这些意见对于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发展壮大自己,特别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2009年5月19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