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变局之探(5)

改变中外企业博弈的格局:中国流 作者:熊焰


据资料记录,1984年以后,中国沿海地带已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下游地带,成百上千条彩电线、冰箱线、洗衣机线被引进了中国,其中重复引进的生产线不胜枚举,比如著名的“阿里斯顿9兄弟”冰箱引进案——中国的9家冰箱企业在1984年和1985年两年中,以同样的价格从意大利默洛尼公司连续引进了9条阿里斯顿冰箱生产线,这9条冰箱生产线的规模都是年产10万台,外观、尺寸都一样,全都是一个型号。

而大家之所以都要引进生产线,就是由于市场需求远远大于冰箱企业的生产能力。1980年我国的冰箱产量仅仅有4万台,而到了1985年,销量就已暴涨到150万台,美菱集团董事长对当的市场情况的描述是“不制冷的冰箱都能卖得出去!”就这样,阿里斯顿9个一模一样的同胞兄弟生了出来。媒体报道说:“当时这些企业里的人自己都觉得好笑,技术培训时,在默洛尼的一个大房间里,用屏风隔开,一厂就是一组,分别培训。都是一条线,设备一样,产品也一样,都是为中国开发的185型。”

实际上还不只是重复引进的问题,为了能便捷、以更低的价格引进,当时许多企业都是从国外引进了旧生产线,甚至是已被国外闲置不用乃至废弃的生产线。美国媒体曾报道:日本投资商80年代时就曾把大量的二手机器投入中国,而这些机器此时已不能在本国生产盈利了。

应该说,中央政府在“引进来”的过程中态度还是比较小心谨慎的,改革初期因为还涉及一些思想观念上的突破,因而在一些政策的推出上都显得比较慎重,比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早在1979年就已出台,而它的《实施条例》是到4年后的1983年才推出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外资企业进军中国的速度。

但是,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方面的态度是异常积极的。吸引外资在当时被认为是振兴地方经济的捷径,因此,外资在很长时间内都享受到了“超国民的待遇”,各地政府对外资及合资企业推出了大力度的优惠政策。如在所得税征收上,地方政府对外资企业采取“三免两减半”的优惠政策;在征税比例上,合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执行15%~33%,而同期国内企业的税率则为55%,它直接刺激了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中国的“引进来”一时间发展兴旺。

“引进来”的这30年,确实满足了中国市场的基本需求,让中国从缺衣少食变为了吃喝不愁,但它距离中国开放的根本目标还很远,距离“师夷长技”的理想也很远。由于中国在此期间引进了太多缺乏技术含量的生产线,也使得市场在很短时间内就从“营养不良”转变成为“消化不良”的状态,为日后的“中国式困局”埋下了伏笔。

3. 占尽主动的“移过去”

与中国的“引进来”战略相对应,跨国公司为实现产业全球化布局,也在进行着制造业的国际化转移——我们称之为“移过去”的战略。这些企业到中国投资设厂,不但可以成为进入中国广阔市场的敲门砖,还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因而它们乐于将产业加工制造环节移转到中国。

尽管“引进来”与“移过去”是一个两厢情愿的事情,但双方所追求的目标是不相同的。中国希望“引进来”的是跨国公司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而跨国公司想要“移过去”的却只是本国不愿意容纳的低端生产能力或加工组装环节。因而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后,生产出来的许多并不是最富技术含量的产品,不可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 “过期不用”的产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