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变局之探(10)

改变中外企业博弈的格局:中国流 作者:熊焰


应该说,“市场换技术”之所以差强人意,固然有中国企业自身的问题,但更主要的还在于跨国公司对出让技术的态度。西方企业也非常明白其中的道理——现阶段把技术转让给中国公司,未来会给自己培养出强劲的竞争对手来,所以它们从主观上就不愿转让技术,这从西门子“订单门”事件中就完全表明出来。

“市场换技术”作为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实施的一个重要战略,政府的设计初衷与苦心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希望能通过出让市场,获得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正是“师夷长技”的核心所在。但事实却一次次证明,这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用市场去换技术,如果没有配套的“引进-吸收-试制-自主创新”机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但什么都得不到,还会让自己在困境中越陷越深。中国需要寻找其他办法来化解自己的困局。

五、变局下的出路

1. 更深的困局

中国在国门开放30年后,并没有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百年理想,仍然还处在一个受“夷”所制的产业链低端位置,并陷落进一个低端产能过剩、高端技术缺乏、资源约束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困局。自中国入世之后,随着各类产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在这个困局中陷得也就越来越深,如同30年前的那次变局一样,中国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变局。现在要做的,就是寻找到一条变局下的新出路。

如果做一个前后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困局与30年前的困局相比,危急的绝对程度要轻——30年前的中国还被拒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局外,产品极度匮乏,市场短缺到了奄奄一息的危险状态;如今的中国已经身处在全球产业链之中,所面临的困局在实质上只是一个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升级的问题。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今天的困局要比30年前的困局更难渡过,解决起来的难度也更大。

30年前中国实施的“引进来”,与发达国家企业实施的“移过去”是正好合拍的——中国需要引进设备、引进技术、引进资金来解决市场的需求;发达国家企业也面临着国内产业升级,需要将加工制造环节向外转移的要求,因而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投资,是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彼此间的合作不存在矛盾竞争的关系。结果自然是你情我愿,一拍即合。

如今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了。中国制造业目前所寻求的产业升级已完全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行为,而且这种升级与欧美企业的利益形成了冲突。在产业链分工中,目前中国与欧美企业本分处不同环节,彼此间竞争还不太大;而一旦中国制造业实现了升级,就意味着中国企业向链条上方的位置移动,这就会给处于上方位置的欧美企业形成压力,导致双方间的激烈碰撞。显然欧美企业是绝对不可能去支持中国企业向产业链上游挺进的,这会养虎为患,培养一个竞争对手出来。

另一方面,对跨国公司而言,30年前的中国是一块制造业“新大陆”, 拥有无比丰富的资源和极其廉价的劳动力,这对那些发达国家企业无疑具有极大吸引力;而如今的中国,由于制造业的快速挺进发展,出现了严重的资源紧缺与生态危机,劳动力价格也大为提高,这就极大地推高了外企在中国的营运成本,中国的“比较优势”已越来越不明显。这种情况也就意味着,中国与欧美企业谈条件的本钱已越来越少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