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 政治经济学而非经济学问题(2)

石油的逻辑 作者:管清友


。其中涉及的问题包括:金融市场在油价波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投机影响油价吗 与之相关的问题是,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石油期货市场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后是如何崩塌的?

投机与油价波动的关系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投机行为与期货市场密不可分。既然石油期货市场的形成根源于石油市场结构和定价体制的演变,那么这一过程又是如何演变的?其历史演变是怎么样发生的?我们将从贸易中介的角度,探讨期货市场、对冲基金投机行为影响油价的机理,分析当前油价暴涨暴跌的成因,并提出高油价的全球治理思路。

本书我们还将揭示次贷危机(后来发展成为金融危机)背后的能源链条。金融危机表明,当今世界的能源利用 生产模式不可持续。危机背后是两条切合得非常紧密的复合链条:

其一是化石能源为核心的能源利用方式所决定的全球生产链条;

其二是美元为核心的全球货币体系支撑的美国式消费链条。

前者决定了在生产者之间缺乏协调的前提下,生产的无节制扩张必然会带来能源价格的高企,而后者决定了消费带动的生产扩张在美元霸权的背书下必然有不可节制的自发倾向。结合来看,复合链条带有自我解构的内在逻辑。将复合链条的两支紧密联系起来的世界政治经济结构正是“石油-美元”霸权。因此,石油是作为一种政治资源嵌入了当前的过度扩张的生产-消费体系,其价格也是该体系运行状况的一个直接结果。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这个体系,来把握国际油价的运行机制。

预期因素是石油金融市场上越来越值得重视的因素。预期因素是市场结构和权力结构的反映。权力结构决定了市场结构。由于权力的介入,国际市场存在着超额需求和投机需求,从而使油价波动偏离正常的供求关系,波动周期也大大延长。预期影响投资者行为与金融市场的自身特点有关。除去套期保值头寸,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是以收益最大化为前提的,只要认为有利可图,资金就会根据预期做多或者做空。因此,从较短的观察尺度来看,预期的变化确实会导致资金的流进或流出,进而影响石油价格。当然,一些以长期投资为目的的商品指数基金(大规模买入以原油为代表的一篮子大宗商品以对冲通货膨胀风险)并不一定在意短期的波动。只要通胀预期仍然存在,这些基金仍然会存在于金融市场。而新千年以来的原油大牛市就与这类基金长期存在于市场并持续做多有关。而2008年7月中旬以后的暴跌则与长期做多资金撤出有关。

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在以往对油价波动的研究中发现,传统经济学理论对某些特殊研究对象的分析并不具有足够的解释力。例如,国际油价的波动并不纯粹是个经济学的问题,它还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不能把石油问题当成一个纯粹的经济学问题来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努力通过政府的力量为本国争取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与政治已经很难分开。而政治经济学关心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的集体选择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后果。从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到马歇尔发表《经济学原理》之前,经济和政治始终是纠缠在一起的,那时存在的只是政治经济学。但是,正如罗伯特?吉尔平指出的那样,“马歇尔用经济学替代了政治经济学,大大限制了经济科学的范围。”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有很多种,吉尔平认为政治经济学主要指研究由经济和政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与石油有关的问题从来就不是客观的价格问题,而是涉及到大量与利益分配相关的权力斗争,有时甚至是血腥的,这是由石油所代表的财富特性决定的。

关于政治经济学问题,我还在本书后面附上一篇短文,以帮助读者理解。

写到这里,我简单地做个总结。为什么油价难以预测?不是预测的理论和方法不正确,而是影响油价的因素太多,同时在不同的时期,每个因素对油价的作用又是不同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