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子(5)

海南农垦复兴之道:变革之舞 作者:刘斌


出任泸州副市长的王一新,由于来自央企,熟悉经济,上任开始就分管交通、计划和体改等重要职能部门。为了尽快熟悉,他到泸州后,在很短时间内就跑完所辖的四县三区,在调查研究的同时,虚心向领导和周围的同志学习。2002年是泸州自1982年以来交通建设任务最重的一年——三条重要公路要竣工,六条二级路新开工,三级路网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王一新同市交通部门积极想办法解难题,提出了用存量资产进行资本运作的方法,利用公路收费权估值的方法,作为资本金向银行抵押贷款,大大缓解了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从中海油掌握的现代企业资本运作手段,让王一新成为善于解决经济问题的专家型官员。据媒体报道,在他任职期间,多次成功运用市场化的方法招商引资,帮助古叙大煤田、西部化工城实现发展。

《四川日报》对于这位空降副市长是这样评价的:“有人说,他有朝气,是个勇于开拓、敢挑重担的人;有人说,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是个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他就是现任泸州市市委常委、副市长王一新。”

王一新对农民问题的处理经验也是在泸州积累起来的。在《四川日报》这篇报道中,描绘了他上任不足一月就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古蔺县龙山镇草坝村,帮助村民修建引水渠,解决村里800多人生活用水困难的故事。虽然只是一个片段,也能让人感觉到这个大别山走出的青年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心,和他心中涌动的激情。

王一新在中海油和泸州作为重要领导人任职的同时,全国农垦系统和海南农垦的发展也正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所有人都不会想到这两条平行线会有相交的那一天,但是无形之手的安排让这个相遇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按照农业部农垦局李伟国局长为农垦建立六十周年接受记者采访的总结,全国农垦系统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2000年为第一个阶段,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推进,农垦系统也采取了大量的改革措施,包括在农业上实施以家庭联产为主的农业双层经营,在工业企业实行了改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生产经营方式上推行了农工商综合经营等一系列措施,使农垦经济摆脱了改革开放前的大面积亏损,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盈利水平逐年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也有大幅度的提高。”

“进入新世纪以后,农垦发展进入到了更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是经济向着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这一阶段我们提出了推进农垦企业集团化、产业化、股份化等改革措施,提出了巩固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大型国有农业企业,形成有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的发挥农垦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将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只总结为两个主要阶段,可能有些过于概括了,但李局长的总结反映出在这个历史阶段农垦的几个显著特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农垦系统经历了自建成以来最为严峻的时期。1997—2001年间,全系统经营亏损。2002年之后逐步好转。同时,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管理改革各个方面,全国农垦的差异化不断拉大。2006年第57期《经济研究参考》就刊登了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贾大明先生的分析,他说“由于农垦体制和所处区域自然、经济的多样性、复杂性,东西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垦区与内地、边疆垦区在管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速度、经营业绩、职工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并呈扩大的态势。仍有不少垦区改革缺乏动力和新的思路,且进展缓慢;或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来指挥企业生产经营;或幻想靠行政主导或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来振兴农垦;或过分强调农垦的特殊性,忽略农垦的企业属性,习惯于企业经营、社会管理、政企合一的传统管理模式;或不重视研究学习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强调客观困难,不愿主动探索和改革,等等。”同时,“许多传统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不能尽快地调整以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特别是大宗农副产品依旧处于提供原材料的初级阶段,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社会负担依旧较为沉重,职工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人才流失,事业后继乏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