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为什么大家“熟视无睹”?(2)

质与量的战争 作者:杨钢


培训结束后,一位将军约我在亚运村的一家茶馆里喝茶,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整个航天系统实际上分了三大部分--一部分是技术,一部分是系统,还有一部分是零部件。大家都自以为然的认为,我们的技术熟了,我们的系统熟了,我们的零部件也熟了。而事实是,这一切都在变化,这一切都因为“熟视无睹”或视而不见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隐患。所以,之后国防装备的主管机关,就出台了一个政策,强调“三个统一”、“三个再认识”,特别强调要对所谓“成熟的技术”再认识;要对所谓“成熟的系统”再认识;要对所谓“成熟的零部件”再认识。而且这位将军非常有智慧,在他的领导下,这“三个统一”、“三个再认识”的政策都有了具体落实的指导意见。

其实,无论是“全球500强”在中国的企业,还是我们中国本土的优秀企业,每当我和他们的高管谈到“熟视无睹”这个词的时候,我都会一次次经历与上面类似的情形。

大家都开始变得习以为常了,大家都开始变得麻木不仁了,为什么呢?我一直在深思这个问题。难道是因为我们的记忆差吗?难道是因为我们真的对太多的事失去记忆了吗?还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这背后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玄机呢?要命的是,当我们“熟了”,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直接和间接的恶果呢?真的会导致一些灾难性的结果吗?……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的心智。

我们的先哲和古希腊的智者们都曾给过我们精神上的滋润;当代的心理学家们同样在努力地用实验揭示谜;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也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所以,现在看来,这些缘起的背后有着许多科学的陷阱和心理学的奥妙。

质量管理的思维定势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松地跳了出来。接着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跃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高度的400倍左右,所以跳蚤绝对称得上是昆虫界的“跳高冠军”。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随着一次次跳起,又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呢,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的跳动。一天后,实验者把盖子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没有了,依旧按照原来的高度继续跳着。三天以后,他发现那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实验者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永远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它从一个跳蚤变成了一个可悲的爬蚤!

我曾经跟许多机构的高管们一起分享过这个著名的心理学的实验。虽然不少人对这个故事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了解,但是,问题就在于,当所有的管理者在一起共同思考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所带来的震撼是非常巨大的。

记得有一次在上海闵行区某一个大型老国企,所有的管理者共同面对这个实验的时候,许多人都开始变成自嘲了:“哈哈,我们都是老跳蚤了!”于是,我问他们:“有十年前就在这里工作的吗?请举手。”许多人都边举手边笑着说:“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都多的是。”我说:“好,那三十年前在这里工作的请举手。”有许多人举了手。“二十年前的呢?”又有许多人举手。我说:“十五年前的呢?”还是有许多人举手。突然,我忍不住地笑起来,对他们说:“看来你们确实已经都是老跳蚤了!”

那么,这个“老”意味着什么?可以意味着经验,也可以意味着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传统的智慧了。下面有人说:“我们就是温水煮青蛙,已经煮熟了!”我说:“好啊,这个传统的智慧大家肯定知道是什么。我再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希望你们想想这故事背后的玄机是什么?”

有一位意大利的新娘子,新婚伊始,她非常兴奋地对新郎说:“我给你做顿早餐吧。”新郎也很高兴,就站在旁边看着。他发现,新娘子把一根并不太长的香肠放到一个很大的盘子里的时候,居然把香肠切下一小块儿,然后再放进盘里。

新郎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要切一块儿呢?”

新娘更不解了:“为什么?为什么这么问呢?要做这道菜就得这么做呀,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呀。”

“可我们那儿就不这么做呀!”新郎说,“是谁教你这么做的呢?”

“当然是我妈妈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