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1975年一场并非“大萧条”的深度衰退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 作者:(美)海曼·P·明斯基


1974—1975年的状况并非早期金融危机中一个独立的阶段,而是与经济衰退相关的。在之前的十年中,这种情况是第三次发生,前两次分别是1966年和1970年。这三次类似金融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美联储在避免危机的过程中,为了努力遏制通货膨胀,导致利率迅速上升。然而,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美联储同样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却并没有引起类似危机的状况发生,那是因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的金融环境与二战结束到60年代这段时间的金融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

1974—1975年以来另外还发生了两次金融动荡:1979—1980年和1982—1983年。两次都是紧跟着美联储采取遏制通货膨胀的手段之后发生的。很明显,1966年以来,美联储在有管制的金融环境下,采取传统的紧缩货币政策导致了金融混乱、失业率上升以及产出下降。

战后时期,金融结构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是什么决定了金融结构是否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呢?实际上,是两者的相互作用导致了1974—1975年的经济下滑,以及随后1975—1976年的经济复苏;然而,这些因素并没有纳入对经济运行方式和政策对结果影响的标准分析框架中。无论是建立在传统凯恩斯理论还是建立在流行的货币主义模型基础上的分析,都不能解释金融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理解1974—1975年以及其他最近的经济周期中所发生的事件,我们不仅有必要知道收入和就业的情况,而且要清楚债务紧缩是如何发生又是如何被及时遏制的。1975年的经历告诉我们,简单的凯恩斯模型虽然能够在简单的情况下有效地稳定政府赤字并有助于经济的扩张,但是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关系比简单模型中的变量关系要复杂得多。尤其是,由于我们经济中所发生的现象是如此依赖金融因素,所以只有在金融因素被纳入理论结构之后,经济理论才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

大政府所执行的收入和金融稳定政策能否奏效,大家拭目以待。同时,以支付承诺的形式存在的应偿短期债务,以及资产价格的下降都可能使金融混乱恶化为金融崩溃。为了避免爆发全面的金融危机,就有必要进行再融资。1965年之后的经济衰退阶段,这种再融资,或者说最终贷款人干预由美联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和私人金融机构(主要是代表联储利益的大型商业银行)共同执行。如果最初的金融危机还没有引起全面恐慌,那么有效的最终贷款人行为就是必需的,尽管存在大政府。

1975年之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经济萧条,是因为两种类型的政府干预起了作用:(1)大政府的财政政策:经济衰退过程中大量的政府赤字直接影响了收入,使私人金融承诺得以持久,并且优化了投资组合结构;(2)最终贷款人承诺:美联储正确地执行了再融资政策,并使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进行了合作。

大政府的影响

尽管美国政府几乎不参与生产,也不直接提供任何服务,但是它规模非常之大。与其他国家政府不同的是,美国政府既不拥有也不经营铁路、电力和电话系统,而且也不为大众医疗服务埋单。除了田纳西河谷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一些核电站和邮局系统遗留下来的业务,就很难想起大政府还有其他参与生产的方式。尽管美国政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管理并经营着造船厂和兵器厂,但是现在已经放手了;军品购买现在都是采用与表面看来是私人企业的公司签订合同的形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