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理论透视(10)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 作者:(美)海曼·P·明斯基


在一个使用货币的世界中,用货币支付的价值与按货币收到的价值两者是相等的,买进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与卖出它们的价值是相等的。这些证明了任何交易的双方在名义价值上都相等:转移的货币价值与买卖商品、服务或资产的价值都是相等的。

为了在构造一个理论时利用恒等式,我们必须要为这个恒等式中的变量建立行为关系。这个恒等式是由费雪相关理论演变而来的交易方程[ Irving Fisher,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New York:Macmillan & Co.,1911)。],一般形式为MV=PT,其中M表示货币供给,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物价水平,T表示交易商品数量。在将恒等式转换成货币数量论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假设:

1. M由“权威机构”给定;

2. V由制度因素决定,比如现存的生产集合与支付习惯;

3. P表示物价水平,由货币数量论决定;

4. T表示产出,由劳动的供给和需求以及生产函数(根据该定义,产出O代替交易量T方程也是成立的)决定。

如果在货币数量论中加入由收入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由利率决定的储蓄-投资以及产出的消费-投资分配,那么就可以建立一个用于确定价格水平及其变化的精确理论。“货币中性”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它的意思是,货币除了影响价格水平之外,对其他因素都不产生影响。[ 在凯恩斯理论中,货币从来都不是中性的。列昂惕夫在对《通论》的评论中[The Fundamental Assumption of Mr. Keynes’ Monetary Theory of Unemploymen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51(Nov. 1936)]指出,凯恩斯的系统是非中性的。在对列昂惕夫和其他反对者[“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51(Feb. 1937)的反驳文章中,凯恩斯辩论道,货币中性论的假设使古典经济学成为一个特例。凯恩斯的反对者,如弗里德曼(参见“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6(March 1968), ,以及卢卡斯,参见Studies in Business Cycle Theory (Cambridge:MIT Press,1981), 在主张货币长期中性时,采用了各种权宜之计以实现暂时的货币非中性。]

因此,在货币数量论中,一般工资水平和价格水平内生地决定了货币供给函数,但是它忽略了货币由制度因素决定的重要性。在一个货币主要由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的经济中,很多商业企业的融资都涉及货币创造——比如记入银行账簿的债务——和货币减少(destruction)——比如偿还债务。货币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与其创造和减少的过程存在某种程度的联系。但是在货币数量论中,货币供给增加所导致的结果与货币是通过掠夺、企业融资还是政府购买的方式进入经济是没有关系的。货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货币的复杂性质被忽略的程度,这些因素都是不重要的。

新古典总需求理论:总结

新古典总需求理论是一个包含多层内容的体系:劳动需求和供给决定就业、真实工资,将就业引入生产函数后还可以决定产出。产出在消费和投资之间的分配反映了生产力和利率(由储蓄和投资过程决定)决定的节俭程度之间的一种调和。货币数量理论决定了价格,但是真实变量——生产、就业、生产技术、投资等——的确不受货币的影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