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山规(1)

关东异志1:参国奇谈 作者:刘明伟


酒宴已毕,下人撤掉碗盘,我二人也转到厢房喝茶。这茶乃是极品的黄山毛峰配以野山参的细须泡成,其味醇甜可口,其效滋补全身。只可惜我心里想的早已不在这茶上。

喝完茶,四爷带我来到前跨院,指着一根木杆问我:“你可知这是什么?”我先前的所有注意力都被立在西边靠墙的兵器架子所吸引,并没注意到东边还立了根一丈多的木杆,一时也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就随便应了一句:“是旗杆吧”。四爷摇头,道:“这根木杆叫做‘查索’,传说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用来抬参的工具”。

我大惊:“太祖也曾进山抬参?”

四爷点了点头,道:“明朝万历年间,朝中观天象的官员觐见说,关外出现一名能够危及到天子的满人,此人脚下有七颗红痦子,如不加以扼制,日后必?作乱,劝明帝应当尽早诛杀,以绝后患。万历皇帝听罢,急令辽东总兵李成梁缉拿。恰巧努尔哈赤的脚底就长了七个红痦子,李成梁发现后将其五花大绑,准备于次日押往北京。所幸努尔哈赤命不当绝,李成梁的爱妾喜兰见他聪明非凡,相貌英武,一心想要解救,便在半夜开了后花园的门,让他骑着大青马逃跑。或许是上天有眼,最后乌鸦和喜鹊都来帮忙掩护,努尔哈赤最终逃出了虎口。而放掉努尔哈赤的喜兰则被李成梁打得皮开肉绽,一丝不挂地死去。努尔哈赤跑进长白山里,与八名抬参的女真人结拜为兄弟。他们历尽艰险,一共抬出了八八六十四棵大山参。之?用这些山参换来马匹、兵器、粮草,人也越聚越多。努尔哈赤和他的八位兄弟南征北战。经过几年的磨炼,成为一个能骑善射、有勇有谋的将领。又到后来,他们统一了东北一带,努尔哈赤当了清朝的皇帝,他的八位兄弟成了八旗首领。在建立大清之后,努尔哈赤敕封舍命营救自己的喜兰为佛陀妈妈,岁岁崇奉祭祀,喜兰因为死在万历年间,所以在民间也被尊为‘万历妈妈’。”

我一直以为外表粗犷的四爷只是一介武夫,徒有慑人的外形而没有让人折服的内涵,可四爷刚才的一番博古通今,却让我彻底对他改变了看法,惊得我张大嘴巴,愣在那里,一时不?道说什么才好。

四爷接着说:“抛开那段历史不说,咱们再回过头来说说这根‘查索’。为了方便,以后我叫它‘索拨棍’,你别小看这根木棍,它可大有讲究,我们大多数活动都与它有关。”

我有点不解:“拿一根长枪或一柄大刀不是更好?”

四爷摇头:“此言差矣,拿棍子不是叫你打猎的。拿长枪大刀就更不行了,那与占山为王的响马有什么区别?你要记住,我们抬参的人,是受上天和祖师爷特殊眷顾的人,既然祖师爷老把头都肯把人参拿出给你采,那你就一定要保证不去动山上的其他物件,否则你再被麻达鬼困在山上,祖师爷老把?就不会出来救你。

“和这棍子有关的,主要有‘排棍’、‘叫棍’、‘接棍’和‘回棍’四样。所谓‘排棍’,就是进山之前的人员分工:一般找一个有经验的首领来带队,这个负责人被称为‘把头’,当把头宣布在某块地开始寻参的时候,所有人要排在一个横排,把索拨棍横过来,每个人的棍子都接在一起,最远也不能让出一块砖的厚度。之后大家开始地毯式的搜寻。其中边上的两人关乎着队伍的走向,必须要选择有经验的老手担任。最左边的人叫做‘里棍’,最右边的人叫做‘边棍’,里棍和边棍要边走边‘打拐子’,‘打拐子’就是将细树枝折断成?定的形状,做记号,避免重复搜寻;除了把头,里棍和边棍,中间的可以由一些没有经验的新手来担当。

“所谓‘叫棍’就是为了避免进山与猛兽相遇,在抬参之前大家都聚在一起,拿棍子敲打树干。山上的动物平时很少能够听到如此大的声音,一般都被吓跑了。这样就既够保证了自己的安全,又能够与猛兽秋毫不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