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北大、清华是两个大“垃圾场”(2)

棒喝中国 作者:黄东涛


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近日公布了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排行榜,这份在业内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榜单引来中国网民的热议。人们惊讶地发现,代表中国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两所高校-北大和清华均未进前十。位列“榜眼”和“探花”之席的是中国香港的两所大学,而日本以57所大学的绝对数量,称霸于亚洲。一时间,国内许多媒体惊呼:与中国香港、日本等地高校相比,北大、清华沦为亚洲二流!一些网友认为,此事多少有损中国人的脸面,但更多的网友则由此热议中国高校与世界的差距。

作为一个清华人、北大人,笔者看到上述现象,讲出上述话,脸何尝不热?心何尝不愧?我也是其中一员啊。母校的悲哀,就是我的悲哀。我时常担心一种趋势:我的校友们,他们以北大清华为光荣,以北大清华为靠山,搞小团体主义,搞精英主义,殊不知,北大清华不仅仅是北大人的北大,清华人的清华,更是中国人民的。没有中国人民,就没有北大,没有清华。北大清华曾经是何等的光荣,何等的伟大!那里曾经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社会精英、国家栋梁: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朱自清、金岳霖、闻一多、王力、曹禺、冯友兰、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刘半农、茅盾、马寅初等,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我们很难找到这样重量级的名字了。北大清华的精神堕落了,北大清华的思想僵化了,北大清华与中国社会的距离加大了。北大清华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其实远比“垃圾场之骂”更可怕。北大清华,是当今社会的缩影,是精英阶层的代表。北大清华的问题,折射出当今中国的问题。王老师曾经引用顾炎武的一句话:“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当士大夫不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候,普通老百姓该何去何从?国家该何去何从?

王老师骂北大清华,我们不要先烦恼,先否定,而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古人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为有忧患意识,所以才能快乐地、持久地活着;因为有安乐意识,所以常常会不得已而死去。

为了更好地活着,我们还是有些忧患意识才好。哪怕杞人忧天,我想,也是必要的。

(黄东涛)

笔者说话也许不会像王老师那么火辣,那么横眉怒眼,但是想指出问题的心情,也许是一样的。

当今中国,值得骂的太多了。而骂的背后,正是因为中国有价值,正是因为中国有了不起的基因,只是这种基因的光芒现在还基本被埋藏着,而中国的许多精英们还在半梦半醒之间。如果根本就没有提升的价值,就像一个老师,对一个根本扶不起的阿斗学生,可能是多说一句话都懒得说的。

作为禅师的王老师,他所骂的,都是各个领域的领导角色。企业界他骂企业家,甚至是不怕得罪人地点名道姓地骂,教育界他就瞄准了北大清华。

笔者认识不少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最开始笔者认为,北大毕业的人多少有不同的底蕴和思想,境界应该不一样。慢慢地这种感觉就消失了。他们中许多人基本跟一般人一样在争名夺利,一样只为自己算计,一样以找一份安稳舒适挣得多的工作为人生最大追求,看不到他们身上有什么更大的担当,看不到他们跟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有什么区别,他们跟笔者读高中时候对北大的美好印象大相径庭,他们整体来说比一般大学的毕业生聪明一些,专业方面能力强一些,仅此而已。但是,难道这就是北大之所以成为北大的亮点吗?

又听说北京大学的校长,在毕业生典礼上,大引流行歌星的歌词,用尽心思引用网络语言,来赢取学生的好感。校长跟学生打成一片是对的,但是也不应该忘记了该有的引领角色。一味从众与循循善诱是不同的。毕业典礼上可能获得一时的欢呼,但是这种做法,能为学生带来受益终身的教导吗?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的标杆,北大清华理应为中国教育、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就像美国的哈佛、英国的牛津这些大学一样,以其伟大的治学精神感召全国民众,成为国家的一种精神生发地。然而北大清华在当今的中国,并没有这样的精神标杆作用,至于其他的大学,更是谈不上了。

(郑汉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