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国学热”只不过是商业炒作和叶公好龙(2)

棒喝中国 作者:黄东涛


这一以智慧为依归的思想体系,到了唐宋时期,经过来自印度的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互交融,达到了最成熟的阶段。这种思想交融的结晶,王先生将其归纳为“禅文化”。

禅,不是宗教,也不是虚无主义,而是一种指导人回归本自具有的光明和智慧、多快好省实现自利利他事业的实践方法。

中国历史上,那些把个人的事业紧紧融合于社会进步并创造出伟大事功的仁人志士们,都是有着禅文化的修养和实践的人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乃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种种的心声,都是这种光明之心的自然流露。

当禅文化发达的时候,就是中国人整体智慧明亮的时候,就是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富足文明的时候。在“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唐代,更有《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文明富庶的宋代,就是因为有这种自觉觉他的实践,传统文化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中国历史上留下的灿烂动人的文学艺术诗词歌赋,也都是这种内蕴的自然表现。

当禅文化衰落的时候,就是中国人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也是中国文化的光辉被掩盖的时候。从清朝中叶开始的闭关自大、贪污腐败,就注定了中国盛极必衰,要走向一段时间的堕落。那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是,恰恰是我们丢失了真正的中国文化精髓的结果,恰恰是我们丢失了“禅心”的结果。

如果认同并认真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蕴所在,那么,在今天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应该能有更清醒、更负责任的担当。

如此,我们就不会以为,穿了某朝的服装或者履行了某种祭拜仪式,就是回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就不会僵化和拘泥在古人的章句之中,而会致力于从中悟到超越时空的活泼的智慧,运用到当下;就不会把中国传统文化只当作装点风雅的时髦,而会从中撷取精华,内化成一种精神和动力,指导利于自己也利于社会的事业;就不会稀里糊涂地把至今良莠未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做热闹的商业包装和贩卖,让传统文化在表面风光的同时,精华不得发扬,糟粕却大行其道。

如此我们知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应是着眼于继承它的心髓,从而回归我们本有的光明、开放和智慧,让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在新时代发出她本有的灿烂光辉,造福中国甚至整个人类。

(郑汉根)

“国学热”就像热病,经常流行。上世纪90年代流行过一阵就没影了,最近两三年,似乎又有流行征兆。其实,笔者以为“国学热”并不真热,只是少数书生或者商家自以为是的炒作。冷眼观看一下周边社会,离所谓“国学”何止千里万里,谈什么“国学热”?

首先,“国学”这个词就值得怀疑。什么是“国学”?最简单的理解,顾名思义,国学乃一国之学。美国有美国的国学,日本有日本的国学,中国有中国的国学。如果这样定义,那么“科学”是哪国之学?是美国的吗?不完全是。是欧洲的吗?也不完全是。“佛学”是哪国之学?是印度的吗?恐怕也不完全是。学问有国界吗?所谓中国“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也不准确。近代以来,有学者把中国原创的思想文化,称之为“国故”,这个定义似乎比“国学”更准确一点,但也容易误导人,好像中国原创思想文化,都过去了、过时了。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中国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饱含着强劲的生命力,蓄势待发。笔者以为,刘永佶先生将大家所谓的“国学”、“国故”,统称为“中国文化传统”,更能准确地表达大家真正想表达的内涵。这个“中国文化传统”,甚至比“中国传统文化”更生动、更形象;后者跟“国故”有些类似,总给人一种过去的感觉。其实,过去的并没有过去,更没有过时。然而,因为约定俗成的原因,我们也权且称它为“中国传统文化”或“国学”吧!只是大家心里应该清楚,我们究竟在讲些什么,在学些什么。我们谈“国学”,实际是要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心法,造福当代中国的现实众生。这个心法,源自中国的先民,没有国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