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成为新坐商的五大法则(六)

新坐商:坐着卖货不再难 作者:石章强


创新VS创新型企业

奥普浴霸似乎是中国创新型企业的杰出代表,不用高额研发、无需高深技术,用最简单的原理,加上最具实用性的应用型创新,开辟家居建材业一个全新的品类,创新型企业的标签毫无疑义地挂在比大功率灯泡更加光亮的光环之上。

奥普的创新毋庸置疑,但是有创新就是创新型企业吗?——奥普的近况完美地诠释了这个问题。是创新造就就了奥普的辉煌,但也正是因为不具备创新型企业的基因,让奥普陷入了当前的尴尬。创新和创新型企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创新最能体现的便是产品的创新。奥普凭借浴霸这款黑马产品成就单项冠军的骄人业绩,但是追溯到浴霸的诞辰初期,虽然目前外界谁都难以还原出当初产品诞生的缘由,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想象到的:聪明的头脑、闪亮的创意、激动人心的点子。很多中国的企业,凭借着这样的创意,成为市场的领跑者。但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企业不由自主地认为自己就是名副其实的创新型企业。但讽刺的是,就在企业举杯共庆创新带来的丰厚回报时,却趴在自己原有的创意上,不停地啃噬老本,不但再也拿不出更好的创新产品,而且还在鲜花和掌声中变成保守型的企业而不自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缺乏创新的机制,没有创新机制的企业永远成为不了真正的创新型企业,以创新为起点的企业,再也找不到当初的灵感,哪怕他已经是单项的冠军。

中国的企业注重创新,但确普遍缺乏对创新的机制培养。只有点子,没有机制的企业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业绩的下滑是必然的结果,一旦产品的生命周期开始下滑,而企业没有创新的机制去造就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产品,那么企业的经营也就只能随着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地下滑。

国外有依靠一轮又一轮创新而持续的百年企业,而中国确没有,中国有的是一个一个的金点子,中国的企业喜欢习惯性地把点子和创新划等号。掌门人苦苦地思索,靠直觉进行创新;或是一群职业经理人,靠着同样不严谨的想象和研究进行创新。殊不知创新是需要一套非常严谨的机制来贯穿的。要有企业上下一致的创新理念,要有科学合理的创新调研方法和手段,要有贯穿企业整体的支持创新的流程,要有确保创新的组织设计和激励机制,当然也需要企业对创新工作耐心和宽容。有了这些,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企业,让企业成为一个培育创新的孵化器,具备了创新的机制,具体的创新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支持着企业不断向前。

创新的硬功夫——创新推广力

虽然很多企业不具备创新的机制,但是中国企业向来不缺乏点子式的创新。中国的企业家很多也是创新的实践者和思考者。但是一旦企业步入规模,成为流程复杂、机构众多的庞大组织之后,就会产生强大的惯性。而这种惯性往往就会成为企业变革,推动创新过程中的巨大阻力。

奥普的案例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证。在奥普上市成功融资后,实质上也进行了诸多的尝试。虽然诸如油烟机、燃气灶等这些领域本身不一定达到创新的程度,但是对奥普本身而言也是非常大的变革和创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功,黯然淡出。

成功的创新和创意,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变成虎头蛇尾的一声叹息。相信每一个创新启动的时候都是无比的激动人心。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宣誓会成为最振奋的里程碑,同样的,宣誓会也成为开始走向平淡的里程碑。

好的开头固然重要,但是创新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末了的节点。要把创新推向成功,推出实效,真正的功夫是在执行——推动创新,推向结果。

创新的推动是个寂寞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压力的过程。“首战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一定能够拨动诸多创新推动者的心弦。

当然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更加重要的是需要企业在创新本身还没有带来效益之前的坚持和信念。企业的经营应该是理性的,但对于创新,只要方向正确,信念一致“非理性的坚持”,往往是最终能够看到黎明日出的,正确的组织心态和文化。

创新步伐——多元化创新尺度

在奥普的多元化创新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奥普涉足了诸多的领域,油烟机、燃气灶、电磁炉、家居照明、电饭煲、换气扇……可以想象,如此诸多的业务需要消耗企业多大的资源,哪怕是上市公司,哪怕具有再多的融资渠道,对于任何一个市场而言,企业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实质上,奥普进入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巨大的份额,只要成功,任何一个行业都能成为和浴霸并驾齐驱的业务单元,但是都没有成功。

多元化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一个企业究竟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启动多少创新项目?这是个值得深思的话题。虽然各个企业境况不同,答案也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原则是一定的。资源的聚焦是成功的保障。特别是对于创新。一旦投入不足,完全可能造成失败、失利、流产、夭折的结果。因此,创新的成功受限于资源。在奥普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创新的尺度。尺度决定力度,力度决定结果。

从开放的角度来说,创意绝对应该是越多越好,但是实际付诸实施的创新项目(我们姑且称之为项目),一定不是多多益善。个中的道理非常的简单。

为了创新的成果而有条件地限制,也是企业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的重要理念。每一个创新项目的投入都会减少另外一个创新项目的边际收益。大量创新项目的盲目上马,只能是减少每一个项目的成功几率,这不仅仅是扼杀创新,而是在透支企业的创新力。

创新是一门学问,仔细想来却很将难其归类到哪一门学科。这就为我们的创新带来诸多的困难,困难就在于没有理论化、体系化和方法论的支持。所有的企业包括国外优秀的企业,都只是在尝试和摸索,区别只是经验的多寡而已。对于中国企业形势则更加严峻。尽管如此,有一点我们还是可以庆幸的,那就是创新本身的内在逻辑是可以把握和研究的。中国企业是善于寻找和把握规律的,“万变不离其宗”的思考理念让中国的企业有机会在更快的时间内掌握国外企业积淀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精髓,并且发扬光大。对于创新这个大课题也是一样,越是扑朔迷离,越是难以把握,就越是中国企业展现智慧的舞台。只要抓住了创新内在的逻辑,就能够把握住纷繁芜杂中的那个“宗”。中国企业在未来一定会成为全世界最具创新能力和实力的组织群体。因为我们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探索适合中国文化的创新逻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