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俗篇》序

老俗事 作者:周简段


胡青

华文出版社要我为《神州轶闻录》中的《民俗篇》作序,可能因为其中百分之九十的篇幅说的是北京的民俗,而我是北京人,今年已九十余岁,老矣,要老北京人谈老北京的民俗,顺理成章吧。我便遵命了。

先谈谈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首先是感到亲切。凡是熟悉的东西都是亲切的。书中所谈大多是我非常熟悉的,读起来倍感亲切;虽然,有不少事情都已成为过去,甚至不复存在。而人的感情常常是矛盾的,对熟悉的东西,越是不存在的,越是有一种爱恋之情悄然产生,在迷茫中,在惆怅中,在惋惜中,流出一丝丝苦涩来,因为熟悉和亲切的东西竟离我而远去。那么,留在书中的文字便更珍贵了。

其次是觉得丰富。篇目多,涉及广,这也很难得。书中所叙,几乎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并不奇特,如果不是作者提起,也许完全会被人们忽略过去。正是这些一般人视而不见的事,专门的被提拎了出来,集中了起来,反而令人吃惊,教人不得不佩服;佩服作者的好眼力,也佩服他的好记性!

我还欣赏作者的写法。完全是从个人的角度纪实,把个人的所见所闻如实地记录下来,缓缓道来,充满了感情色彩,颇似老人夏夜纳凉时的漫谈,平实自由,随便一张嘴,便是故事;但保证是真实的,都是亲身所见、所闻、所遇,信手拈来全成文章。正是这种随想式、即兴式和第一人称的描述,保证了此书的趣味性,同时也决定了上面提到的亲切感和丰富多彩。

民俗是绝对不可轻视的,不要因其“俗”而小看了它。

为什么?

正是民俗的一个一个小单元能构成一个民族。试想,如果没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能把中国人和朝鲜人或者日本人区别开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把十亿人丝毫不费劲地拢在一起,不用任何人发令,一起吃饺子,吃元宵,吃粽子,吃月饼,何等不可思议的、神秘的、伟大的力量!

民俗是文化。国家民族不论大小,凡是民俗越发达、越讲究的,其文化必定越高,越不可征服。因为,民俗是一种内聚力,这种内聚力越强劲,它的文化越是出类拔萃,光芒四射,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能扛得过去。不信,把民俗统统取消,独特的文化色彩必定顿时消亡,绝对是一盘散沙;不要说八年抗战那样的大风大浪,就是小沟小块也难以迈过,因为它是维系着亿万人的精神韧带。所以,民俗又是潜力,埋藏得挺深,而层次很高。

民俗是历史。一个民族总有一种历史的骄傲,这种骄傲便是民心团结的原动力。而民俗,正像伟大的古迹一样,便是这种心态的提醒者。各式各样小民俗经常的、周而复始的表演着,实际上是历史的再现和延续。民俗,在历史的串珠中,扮演着将珠子穿挂在一起的那根绳索的角色;而且是在每个家庭中,在每个人的心中,无所不在。

民俗便是美。历史有两个车轮,一个是科学,一个是美,正好,前者是物质,后者是精神;而民俗是美的体现者,宛如一个方便的载体。北京人,有审美的天性,所以,北京人的民俗一向厉害。中国的希望,也许,就在于把科学的利用和美调合起来。那时,中国能产生出黄金时代。

这么说来,民俗真了不起。

应该热爱民俗,应该尽量多的保存那些优秀的古老的美的民俗。

应该多多地研究民俗,多写,多上镜头,多表演,多实行。

民俗万岁!它,真值得万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