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月七日天河配

老俗事 作者:周简段


夏历七月初七日夜晚,相传是牛郎和织女隔天河相会的日子。

据《荆楚岁时记》载:“传玄《拟天问》云:‘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又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在《牵牛织女》诗中写过“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的名句。

中国古代民间风俗,凡妇女在农历七月初七夜间于庭院中,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谓之“乞巧”。所以五代词人和拟的《宫词》生动地描绘了宫廷妇女乞巧的情景:“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旧时,每逢七月初七,北京的各京、评、梆子戏班,纷纷贴出《牛郎织女》的演出海报。只是剧名有的叫《牛郎织女》,有的叫《天河配》罢了。

韩鄂在他的《岁华纪丽》里写道:“织女七夕相渡河,使鹊为桥。”因之,在《天河配》的戏剧中,多表现喜鹊为织女搭桥的故事情节,这正符合唐人权德与的《七夕》诗“今日云拼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所表达的世人的愿望。

北京俗话:“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织女会牛郎。”若干世纪来,人们一直关怀看牛郎织女。《庾肩吾七夕诗》:“债女雕灵鹊,填河未可飞。”《岁华记丽》:“鹊桥已成,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李商隐诗:“星桥横过鹊飞回。”都说的喜鹊搭桥以使牛郎织女渡过天河相会,倾诉一年别情。至于《尔雅翼》说的更有趣:“岁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鸟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笔者虽从未于任何七夕去查看喜鹊的头上有毛无毛,但相信很难有人查得出是喜鹊光着头顶。还有,《五色线》:“郭子仪从军沙塞间,至银州数里,将宿,既夜,忽见空中骈车绣幄中有美女自天而下,子仪拜祝曰:今月七日,必是织女降临,赐长寿富贵。女笑曰:大富贵,亦寿考。言讫升天。”笔者认为此事离奇,很可能是郭子仪自己编造出来的以往脸上贴金!此外,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乐史太真外传》:“侍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可见“七夕”无论如何究是个不平常的日子,自古以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非常重视这个日子。

记得幼时在京华,七夕之晚,与老人共坐院里纳凉,父辈尝指天上的银河说河畔左右某某星是牛郎、某某星是织女。每年七夕前后,戏园大都演唱《天河配》。还记得三十年代一次偕未婚妻看戏剧于庆乐红院,演到天将奉王母命强令织女回天,织女苦苦哀求:“……,可怜我一双儿女,乍离娘怀……”时,未婚妻居然哭了。到了王母划一道天河,把牛郎织女隔离开,牛郎担挑着两个孩子,向天上的织女哭别时,她又哭了。就这样,洒泪离开了戏园。

几十个七夕过去了,也记不清是怎样过来。但是,每到这个日子,一想起在京的情景,心里仍不免有些怅然。今天,我们这老夫妇远居异域,七夕仍旧,景物全非。想到幼年时玩的“七巧板”,现在却也恨不得找一副“七巧板”来玩玩以重温儿时甜梦。《事天类聚》:“七月六日有雨,谓之洗车雨,七日雨则云亲泪雨”,但愿七日无雨。否则,我几将洒泪以思念京华了。

“七月七日天河配,天上织女会牛郎。”这个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的美丽的神话故事,几千年来,一直盛传不衰。因为它表达了人们的愿望。任何力量,哪怕是象征天庭最高权威的王母娘娘,企图硬将牛郎与织女隔开也是徒劳的。人们那样热烈地切望着:鹊雀搭成的天桥把银河沟通,永远不再有隔河相望的哀愁与怅惘。自然,人为的隔水相望,又何能久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