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雍和宫“打鬼”

老俗事 作者:周简段


北京雍和宫过去有“打鬼”的传统。何谓“打鬼”?其正名曰:“跳布扎”。这是蒙古语,译成汉文是“驱魔散祟”的意思。是黄教喇嘛特有的宗教乐舞,是极为隆重的宗教大典。清代雍和宫跳布扎时,皇帝要亲临观礼或派王公大臣参加。

跳布扎,各喇嘛庙均有此活动。《燕京岁时记》云:“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滩之遗风,亦所以禳除不祥也。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诸天神将,以驱逐邪魔,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朝廷重佛法,特遣一散秩大臣以临之,亦圣人朝服阼阶之命意。打鬼日期,黄寺十五日,黑寺二十三日,雍和宫在三十日。”据说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都有喇嘛庙跳布扎。辛亥革命后,因经费无措等多种原因,北京只有雍和宫一家了。跳布扎时,喇嘛们戴着奇形怪状、狰狞可怖的面具,穿着五颜六色的各式服装,在鼓乐和诵经声中翩翩起舞,场面庄严热烈。

雍和宫跳布扎在天王殿前广场,分三天举行。正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叫“演鬼”(相当剧场排练)。三十日从中午开始“打鬼”。二月初一凡参加跳布扎的喇嘛,绕雍和宫一周,叫“绕寺”,如正月是“小月”,则提前一天。

跳布扎共分十三场,第一场“跳白兔”,第二场“跳黑鬼”,第三场“跳螺神”,第四场“跳蝶仙”。黑白鬼戴骷髅面具,一个衣白,一个衣黑,螺神面具是狰狞的笑脸,头上扣一个螺虎,穿绣花长袍,蝶仙也是笑脸,两耳似蝴蝶翅膀,穿绣花紧身宽袖衣裙。白鬼还斜挎一个盛满白粉子的布袋。刚开始时,白鬼往观众身上撤白粉子叫“撒煞气”撒到谁身上一年衰气,观众自然退后,场子就腾出来,所以,又叫“净坛”。

第五场“跳金刚”,第六场“跳星神”,第七场“跳天王”,第八场“跳护法神”,第九场“跳白救度”,第十场“跳缘救度”。这些金刚、天王,都是释迦牟尼佛派来擒拿魔王的。其面目更是狰狞可怖,很多是三只眼。服装也更加鲜艳。

第十一场“跳弥勒”,俗称“捉鬼”。上场共七个弥勒,一大六小。大弥勒穿黄绣花大袍。在弥勒出场后,变为梅花鹿的魔王又出场了,这时所有的金刚、星神又都出场了,围着梅花鹿舞起来,场上达到高潮,在弥勒佛法力威慑下,最后,众星神、金刚把梅花鹿捆起来,魔王被擒住了。

第十二场“斩鬼”,魔王现了原形,是个一尺多长的面人,被钉在三角钵里,大弥勒将一把金光闪闪的月牙斧,交给金刚,金刚用大斧把魔王的头砍下来,祸国殃民的魔王被消灭了。

第十三场“送崇”,斩杀魔王之后,从此天下太平,庆祝胜利,一年一度的跳布扎活动就此结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