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民间杂戏

老俗事 作者:周简段


旧京民间杂戏最能吸引人者,是起源很早的耍猴儿与要耗子。

耍猴儿即古代沐猴戏,起源于南朝陈代。《陈书 始与王叔陵传》云:“归坐斋中,或自执斧斤为沐猴百戏。”清代《燕京岁时记》叙述颇详:“耍猴儿者,木箱内藏有羽帽乌纱,猴儿自启箱,戴而坐之。……其余扶犁跑马,均能听人指挥。”

旧京耍猴者大都为两人合作,一人背木箱与猴并敲锣招揽,一人牵狗与山羊,择宽敞处拉开场子,先将一铁橛子插于地,令猴儿坐其上,俟观众围拢后即行表演。猴子伴随着节奏鲜明的锣声,又翻筋斗又竖蜻蜓,露出那红得像火焰的猴屁股,逗得观众哈哈大笑,顽童们则纷纷高喊:“猴儿屁股着火喽!”益发大笑不止,于是招来更多人围观。

艺人相机变化锣声以为命令,猴遂打开木箱,听罢主人“打开柜来掀开箱,装一个三关杨六郎”一句唱词,即取一顶小纱帽戴在头上,坐于橛上闪目环视观众;主人接唱“杨六郎回到三关上,装个坐殿的赵乾王”,猴即开箱换戴小王帽;主人再接唱:“赵乾王回到中军帐,装一个倒坐南衙的包丞相”,猴儿即又换上画着包公脸谱的面具,变化多端,憨态可掬。最后唱到“什么样的官儿都不怕,就怕衙门里的活阎王”,那猴儿便戴起一个“纬帘”(清代差役的官帽),并瞪着眼睛怒视观众,颇似凶相毕露的酷吏,给人一种骂世之感。

继而是狗钻圈儿,羊拉车,猴儿坐在车上,挥鞭赶羊,狗随车行,转圈儿表演,猴儿忽而跳到羊背上翻筋斗,忽而跳到狗背上竖倒立,表演已达高潮,掌声四起,最后便是猴与主人一块向观众打钱。钱若打得不多,猴儿便跳上主人肩膀假装耳语,主人心领神会,假托猴儿的意思,再次向观众敛钱。

耍耗子即古代之鼠戏。《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鼠为耗子。耍耗子者,木箱之上,缚以横架,将小鼠调熟,有汲水钻铁圈之技,均以锣鼓声为起止。”这段记录,失之过简。

耍耗子为单人表演。所驯皆小巧白鼠或花鼠。横架上设有楼、塔、瓜、桃、木鱼、木桶、秋迁、转轮、软梯等模型,油饰得五颜六色。十余只小鼠分放于木匣中,轮流表演,各有所长,随着指挥棒(一尺长的竹棍儿),听着口令,绝对服从,且无半点差错。

艺人口念“白猿偷桃”,小鼠即沿软梯而上钻入桃瓢;再念“状元祭塔”另一小鼠即钻进塔腹;念“吕洞宾三上岳阳楼”,又一只小鼠即爬进楼中;喝一声“姜太公钓鱼”,即有小鼠应声倒挂于横梁上,以前爪倒拴木鱼之线,往复作垂钓之姿;再喝一声“李三娘打水”,便有小鼠以前爪提木桶出井口……待“戏完讨赏”一声令下,群鼠依次顺梯而下,纷纷拱手而立,以示讨赏。观者无不笑逐颜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