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实验室到量产,台资厂的独家秘笈(2)

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 作者:曾航


然后代工商需要用这个模板在实验室先进行系统的实验,然后对需要用到的材料、设备、工艺、测试、可靠性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试板把它研发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供应商会积累丰富的培训材料。“研发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用这个培训材料到各个工厂去培训。”上述高管指出。

工厂需要拿着这块模板做出若干成品来,并逐步达到最终量产所需要的指标。旗下各大工厂需要在不断调试中,逐步提升这些指标,并最终达到苹果的要求。

这种制造环节的研发看似简单,其实往往包含着供应商难以言表的辛酸,其难度甚至一点不比苹果研发iPhone本身容易。

首先,零部件供应商需要预判整个消费电子市场发展的趋势。举例而言,苹果的iPhone及iPad近年来朝着越来越轻薄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关的代工厂商往往需要前瞻性的研发。

“并不是客户明天要用产品,你今天才开始做,而是提前很长时间就开始作准备了。”一位供应商指出,等客户需要用零部件时,通常供应商早就研发好了。

例如在iPhone面世前,中国台湾正达光电的董事长钟志明到日本横滨参加展会,他看到展示的手机和笔记本很多都是用减薄的强化玻璃,凭直觉感觉到轻、薄将会是未来手机发展的趋势。

后来,该工厂具有前瞻性地开发了一套玻璃打薄的工艺。而握有苹果订单的鸿海,预知苹果日后产品必定需要减薄玻璃,于是出资入股了正达光电,此后,正达光电借此进入苹果的供应链。

大规模制造iPhone的关键,是保证iPhone零部件的良品率。

由于iPhone中许多零部件都是整个IT产业当中最前沿的,因此许多零部件厂商也是一边摸索一边生产,和苹果一起逐步提升零部件制造工艺,并提升生产线良品率。

以触控面板为例,触控面板因为必须多次按压和摩擦,玻璃减薄后还要经过强化、抛光和清洗,面积越大越难做。施加在玻璃的压力、温度,抛光的材料,甚至玻璃运送的速度,都会影响良品率。

苹果在寻找一个零部件合作伙伴时,可能许多厂商都有能力制造出这种零部件,但是最终往往是良品率高的那家工厂胜出。这是因为苹果在检测零部件时极其苛刻,许多在其他厂商那里可以过关的零件,却被苹果认定为不合格。

苹果的触摸屏生产商台湾胜华科技选择用有毒加工材料正己烷擦拭iPhone触摸屏以提高产品良品率是这种竞争的极端体现。大多数时候,台湾代工厂商会在生产线上挖空心思,帮助苹果改进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良品率。

不管是在台资企业云集的深圳还是重庆,这些分工紧密的IT工厂集群组成了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小方阵。一些企业甚至可以细到专门负责钻孔这样的某个枯燥工艺。

这种深耕生产线的传统,让台湾在精密制造方面拥有越来越强劲的竞争力。甚至可以说,发明一些先进电子产品的美国,往往不一定造得出如台湾厂商一样精密的产品。

短短20多年间,人口仅为2 300万的弹丸之地台湾,已经在半导体、光电、PC、电子精密制造几大领域成为世界巨人。

目前中国台湾拥有全球最大的芯片铸造厂台积电(TSMC),有世界上最大的EMS合同制造服务商鸿海(富士康),最成功的手机芯片IC设计巨头联发科(MTK),全球第三大PC品牌商宏碁电脑(Acer),最大的笔记本代工商广达(Quanta)和第三大LCD面板制造商友达光电等等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企业。

台湾的电子产业已经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当今全球消费者手中的几乎所有高科技产品,包括各种最新最炫的音乐播放器、智能手机、游戏机、PC等,都由甘愿匿名的台湾企业设计、研发、组装和出品。

根据台湾市场情报中心(MIC)的数据,台湾企业提供了全世界约70%的芯片代工服务,约92%的笔记本电脑,70%的LCD面板,35%的服务器和34%的数码相机,尽管这些产能的大部分已经从台湾转移到了中国内地。2008年,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将中国台湾排在了全球IT产业竞争力排行榜第二位,仅次于美国,“IT劳动生产力”指标更居全球之冠。

台湾IT业的发轫,可追溯至PC组装和周边零组件(如电路板、主板、键盘、机箱等)的代工制造,做大规模后逐渐自创品牌,再繁衍出芯片代工、IC设计、LCD面板、手机等新行业。

台湾企业往往善于从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的低毛利环节切入,比如代工、制造、非关键零组件等,以规模化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再沿着“微笑曲线”向品牌、设计、关键零组件、服务或新兴行业进军。

该战略被“微笑曲线”的作者施振荣称为“倒向发展”策略,即从投资较小、风险较低的下游开始经营,先掌握好市场,建立品牌,再向上游半导体、LCD、关键零组件投资。

早期中国台湾从事的PC组装和非核心零组件代工业,是当时美国企业所不屑亲为的,台湾因为劳动力低廉反而具备竞争力,且无需涉及投资巨大的CPU、操作系统和市场教育,没有风险。在半导体领域,台湾人尝试“中央厨房式”的代工厂(Foundry)模式,替芯片设计公司打理耗资巨大的制造环节,大获成功并改写了整个产业的格局。而在IC设计行业,联发科在群雄割据的通信行业找到自己的根据地,一举颠覆游戏规则,但在英特尔一家独大的CPU行业,威盛则与AMD一样长年被压制而未有大的突破。

在这几个行业案例中,台湾企业都不是最早的开路先锋,也不是技术领导者,但台湾企业家对如何避敌锋芒,先在缝隙市场立足,逐渐进入到一个正面的循环,似乎深有所悟。

台湾人找到的定位就是支持欧美高科技的发展,你不做的制造,我来做;我能做得比你更有竞争力的,我才来做。不出风头,不抢第一时间点,都是在市场比较成熟的时期跟进。虽然所赚不是利润最大的那一块,但是最有条件赢的那一块,因此可以立足。

这也即是施振荣先生所提倡的“老二主义”——要当老大,先当老二。反映在苹果的代工案例上,台湾IT代工集群甘愿做苹果背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在积聚了一定实力后,台资企业也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