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危机前夜

创投美利坚 作者:郭志新


2008年9月15日,是个普通的日子。这天,我正在家里看电视,当看到美国雷曼兄弟破产的消息时,我不禁大吃一惊。旅居美国多年的我十分了解雷曼兄弟的厉害,众多的500强企业都是他的客户,如阿尔卡特、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戴尔、富士、IBM、英特尔、美国强生、乐金电子、默沙东医药、摩托罗拉、NEC、百事、菲利普莫里斯、壳牌石油、住友银行、沃尔玛等。这样一个金融界的庞然大物居然申请破产保护,看样子美国经济真的出大麻烦了。

我尽管觉得吃惊,但并没意识到这其实只是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张。拥有158年历史的金融机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保护,影响的将不只是“老美”。从这一刻起,恐怕“老中”、“老欧”也不能幸免。

这一次在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让中国深受其害。从2001年到2008年,我曾为一家美国公司担任中国区的采购总代理,遍访了中国各地的外贸型生产企业。特别是与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主接触最多。这些年来,我的突出感觉就是江浙乃至全国的中小企业,尽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有些老板个人赚了很多钱,但它们就像典型的中国制造模式一样,靠的不是创新和高附加值,而是靠劳动密集型的劳动力和高耗能来维持。

尽管中国的中小企业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尽管每年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了六成;尽管每年中国的税收中,有一半来自中小企业;尽管全国城镇就业岗位的80%也是中小企业解决的,可中国的中小企业依然经不起折腾。它们总量规模惊人,但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外界经济环境有个风吹草动就让他们胆战心惊。就连一场原材料价格的上下波动,也足以要了成百上千的中小企业的命。

其实早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我们的中小企业就已经感到日子难过了。从2006年开始,已经有很多中小企业主内心开始打鼓,他们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制造业面临的各方面压力。尽管很多圈儿外的中国人都认为中国是世界工厂,全世界都充斥着“中国制造”,认为中国的制造业“钱途”一片光明。但是圈儿内的企业主们深深体会着在制造业中拼死拼活的滋味,晚上是好哥们一起喝酒谈心,白天就变成了商场上的对手,同行压价、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另外,原材料成本的不确定性、拉闸限电、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新《劳动法》的出台、出口退税政策的执行不当以及中小企业的沉重税费负担,都让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中国特别是江浙一带的广大中小企业主们对形势作了一个正确的判断,但在投资方向上又作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们对中小企业发展前景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们从制造业中及时抽出了资金,让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可以说,这是多年来在商场上残酷竞争培养出的敏锐嗅觉帮助他们作出了正确的判断。然而,接下来的决定却让他们中的很多人叫苦不迭。

他们到底做了什么呢?他们把积累的大量资金投入到国内的楼市和股市。2006年的中国楼市与股市一路上扬,处处飘红。所谓的繁荣景象让走进股市、楼市的中小企业主们不禁惊呼——没想到钱这么好赚。可是谁也没想到,飞得更高也意味着摔得更狠。事实证明,2006年中国的股市和楼市都是泡沫,泡沫退去,市场崩盘,一夜之间倾家荡产的人绝不在少数。

那么,或许会有人问,我们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继续生产的企业该如何发展?有没有更好的高招,使企业更上一层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