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票房狂躁症

创投美利坚 作者:郭志新


——中国电影票房100亿元后的思考

回首刚刚过去不久的2010年,我突然发现,从前吃完饭喜欢搓麻将、看电视、去洗浴中心、唱KTV的中国人,忽然爱上了电影院。从年初的《阿凡达》开始,一波又一波的人潮涌入电影院。其中有年轻的情侣,步入中年的夫妻,还有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在电影院中,大家都为银幕上那些悲喜剧所吸引,或者哭,或者笑,或者癫狂,或者咒骂。这是一个奇怪的文化现象,我没想到一向以勤俭节约为传统的中国人,居然舍得花几十元甚至100元去买一张电影票。中国人怎么了?

如今的中国,仿佛正在举办一个365天的庞大电影节。每天在电视里、广播里、报纸里、网络上,甚至是街边的广告牌上,铺天盖地都是热映电影的介绍、评论、宣传活动、首映式和大海报。几乎在一夜之间,中国成了一个电影消费大国。2010年,全年上映的影片数量有近300部,几乎每个月都有20余部影片上映。仅8月份就有27部影片进入影院放映,有时甚至每周推出6部新片,这在银幕占有率是我国6倍的美国,也不是一个能轻易达到的数字。在这一年,中国的电影票房居然达到了100亿元之巨。当全球尚在次贷危机余波的震动中时,中国人却以独有的超大规模的热情关注着电影。中国已经成为继好莱坞和宝莱坞之外的第三大电影生产地。

中国的电影人从前为寻找投资发愁,如今开始高呼“不差钱”,甚至已经开始雄心勃勃地规划着未来。中影集团老总韩三平曾作为制片人和出品人,制作了包括《赤壁》、《投名状》、《梅兰芳》、《建国大业》等一系列大片。他直言,中国电影市场正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2010年全年票房过100亿元,按照这个趋势,预计在7—1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票房能达到350亿—400亿元。中国的电影人和观影人,仿佛都患上了票房狂躁症,看到票房飙升欢呼,看到电影繁荣欢呼,看到中国即将赶超宝莱坞甚至好莱坞欢呼。

在一片火暴中,我却不得不泼点冷水。这看似火暴的电影市场,之后隐藏的其实是中国的民间资本无处可去、流向不明的危机。中国的电影市场几乎病态的疯狂扩张,不过是在次贷危机击垮了中小企业后,热钱无处可去的无奈选择。尽管中国电影的投资空间还很大,可是民间资本如此庞大,一旦电影市场吃饱了,热钱将往何处去?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不得轻视。

现在的中国电影,就像是当年火暴的房地产市场,手中有钱不知如何投资的人们,都梦想能够一夜暴富,让资本呈几倍甚至十几倍地增长。中国电影,又成了另一个金矿,一个财富传奇。可是在中国的导演们看来,投资商是“急功近利,缺乏长远投资”的。“现在拍电影,就像炒地皮,没有长远的计划,投资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吴宇森在接受国内某媒体采访时,曾经这样感慨道。而著名电影人何平则认为现在涌入电影界的投资人,不专业的太多,“他们拿出3000万元,想让你立刻拍部《阿凡达》给他,还得是3D的。”

我觉得,电影人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可以指责投资人短视。但是跳出电影的角度看问题,这些投资人又是不应该被指责的,为什么呢?在中国,投资实业必定血本无归,股票市场风险重重,房地产已经呈现泡沫趋势,国家对于民间资本的监管还很严格。资本往何处去?无处可去,只好投资电影产业。他们是短视的,他们是盲目的,他们是不专业的,可是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他们的错不在投资了电影,他们错在不知道资本还有更好的流向。

资本的特质是流动和增值。在中国的高墙内,它们可以流通并增值的地方真是少之又少。还有人在鼓吹,民间资本要流向收藏,要流向私立医疗和教育。这些鼓吹的效果无非与流向电影市场的效果相同,除了带来一片狂躁,创造一片泡沫外,真正能带来多少收益呢?紫禁城影业电影总监钱重远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全部上映的电影当中,70%的影片都是亏本的,赚钱的只占20%。电影市场发展迅猛,还需要有更多的钱投进来。这个投资行业里鱼龙混杂,有的人第一次投资就算收不回成本,下一次他还是会投,抱着赌博的心态,觉得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总有一天会赚钱,但实际情况是,即使有大明星、大导演,也难以保证票房的稳定性。”电影市场看似金矿,其实金子并不是那么好淘的。

李嘉诚说过一句最直白的生意经:低进高出。在如今次贷危机影响下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很多资产价值都降到了相对低谷的水平。此时,我们应该扩展视野,看得更远,搜索一下“墙外”的机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