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买书结缘(1)

相约在书店 作者:范用


买书,说得确切一点,是看书,到书店看书。

五十五年前,一九三六—一九三七年,我在省城的一个私立小学读书。省城在京沪线(现在的沪宁线)上,上海出版的新书杂志,到得很快,日报傍晚就可以看到。

城外比城里热闹,店铺、茶楼、火车站、轮船码头,都在城外。北伐以前,城外还有英租界,小时候我还见过租界的铁栅栏,租界里有个海关。

西门大街有家新书店,过去一点,是大舞台戏院,从北平、上海“重金礼聘”来的名角,在这里登台。有一年,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在这个戏院演出话剧《视察专员》、《狄四娘》,前者是果戈理的名剧《钦差大臣》改编的,女主角叶仲寅,就是现在的叶子,是我头一回看到的正式的话剧演出,印象很深。

戏院隔壁有家炒货店,看戏的人在店里买包瓜子或花生米带进戏院,边吃边看。十一点散戏,炒货店门口汽灯煞亮,看戏的人又买包油炸蚕豆瓣什么的,做下粥的小菜,带回家宵夜。

我常去的是那家书店,放学路过,总要进去看看有什么新书杂志,有好看的,从架上抽下来,站在书架旁边,看它半个来小时。

这家书店,新文艺书比较多,除了商务、中华这两家老牌子书局,上海的一些出版社,现代书局、良友图书公司、新中国书局、生活书店、开明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新书,大多都有。北新书局、亚东图书馆早年出的书,也还有一些。成套的书,像生活书店的《创作文库》、《小型文库》,良友图书公司的《文学丛书》、《良友文库》,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一溜摆在书架上,挺馋人。现代书局、新中国书局也各有一套文学丛书,封面看上去蛮舒服。

我买不起书,只有开学的时候,跟爸爸多报几毛钱文具费,再加上过年的压岁钱,买几本书。因此,我就在书店白看;一本本看,看完一本再看一本。现在还能记得起看过的书,有张天翼的《蜜蜂》、《团圆》,茅盾的《春蚕》,巴金的《砂丁》、《电椅》,施蛰存的《上元灯》、《梅雨之夕》,穆时英的《南北极》。巴金翻译的《俄罗斯童话》、《门槛》,也是站着看完的。

平日,顾客不多,也就两三个人,有时就我一个看书的。快到年底,就热闹起来,店堂里挂出了贺年片,小学生挤在柜台前面,挑挑拣拣,吱吱喳喳。

三开间门面,宽敞明亮,门口没有橱窗,早晚上下门板。冬天,风往里灌,店堂里冷飕飕;天好,阳光照进来,暖和一些。

有三个店员,从不干涉我看书,不像有的书店,用眼睛盯着你,生怕你偷书,你看久了,脸色就不大好看。

书店老板姓童。后来在武汉,李公朴先生跟我谈起,说认得这位童老板;李先生年轻时在镇江的一家百货店当过店员。

店员之中有一位年轻人,书生模样,年龄跟我小学老师相仿,二十来岁,后来熟了,我叫他“贾先生”。

贾先生人挺和气,用亲切的眼光看我这个小学生,渐渐攀谈起来,谈些什么呢?现在一点也记不起来。年轻人关心的职业、婚姻这些问题,贾先生不会跟我这个小孩子谈,多半谈喜欢读什么书,哪些书好看。再就是谈学校里的事情。我读书的那个学校是回族人士办的,贾先生是回民。

还有一个谈话题目:国难问题,日本人侵略中国,抗战抗不抗得起来。

就这样,我跟贾先生成了忘年交,他大我六七岁,把我看做小弟弟,可是在我心目中,他是先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