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学习会上的巅峰对决(3)

二把手 作者:唐达天


在韦一光发言的时候,他已经想好了怎么应对,既然不好正面应对,还不如剑走偏锋,低调为人,从检讨自己开始,表明政府工作的不足和对孙正权的支持,这样既能让孙正权感到满意,也不会让丁志强难堪。等韦一光说完,他便接着说。他首先肯定了舆论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表明政府要虚心接受媒体的批评与监督,然后又结合上访事件,才引到了问题的根子上。

“我向孙书记、向各位常委表示深深的歉意,因为是我们政府的工作没有做好,没有做细,才导致了这次群众上访和网络新闻事件,给我市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说到群众上访,那天正好丁市长有事不在政府,我本来是要与台商去谈招商引资事宜,谁料到下楼后看到大门口已经围了不少上访群众,我只好向他们问清了上访的原因,得知他们的要求比较合理,我当场向他们做了承诺,然后又跟踪进行了落实。要说我们的责任,一是门卫上传下达工作做得不够好,让上访群众在门外围了将近半个小时,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二是处理完这件事后,我们没有再深入到村民中去做调研、做安抚,才导致了网络新闻事件。作为常务副市长,我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也诚恳接受孙书记的批评,引以为戒,吸取经验教训,把政府的工作做好。通过这次网络事件,我更希望通过争创全国精神文明示范城的活动逐步深入,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细,擦亮金州新名片,以此来洗刷这次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

何东阳讲完,他无法从孙正权的脸上看到是否满意,却从丁志强的脸上看到了阴沉。他知道丁志强不满意他的发言,丁志强希望他对孙正权的工作提出质疑,形成对抗,他当然不能去做,已经不明不白地让丁志强当枪使了一回,不能再让他当枪使了。他只好揣着明白装糊涂,主动承担了所有的责任,表面上看是为丁志强在解围,实际上却维护了孙正权的权威。官场之道,道可道,非常道,有时候拿自己开涮是最好的解围,也是一种韬光养晦之策。

市委和政府的两位二把手发完言后,其他人的发言更是无关痛痒了,有的只是对前面发言的重复,有的对网络一阵痛斥,说现在的网络虽然发达了,却也把人的思想搞乱了,国家今后得整治一下。一直等大家说完了,才轮到了丁志强。

丁志强这才不慌不忙地说:“首先我向大家申明,我不是总结式发言,总结是孙书记的事,我不能抢了孙书记的权。”说着勉强地笑了几声,大家也附和着笑了几声,然后他才转入正题说,“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感慨多多,我就只讲三句话——两个感谢、三个说明。第一句话,首先要感谢孙书记代我受过。不管这件事的真相如何,也不管报道上指责得是否准确,单就孙书记这种代人受过的精神,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好好学习,尤其是值得我学习。第二句话,感谢各位常委对我的理解,更感谢对我的批评和帮助,虽然你们的批评不够严厉,但是我理解你们的为难在什么地方。第三句话,说明几件事。一是那天下午我并没有外出,就在市政府办公室,当时我正在接省委顾副书记的一个电话,外面所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人向我通报过,我也不知道。如果有人向我通报了,或者是我见到上访群众了不理不睬,那我就是罪孽深重,可这一切我都不知道,这真让我感到莫名其妙。二是关于网络报道的真实性问题我始终心存质疑,包括这篇文章在内,我不是不接受网民的监督,如果是真正的反映民心的报道,真正忠于事实的批评报道,我接受。如果有人别有用心地恶搞,或者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夸大其词、恶意损伤他人,我要是接受了,岂不是助长了这些别有用心之人的阴暗心理?我认为不排除这样的可能,因为报道人既不留真名,又不写地址,足以说明写文章的人心态不够光明磊落。前面有的同志讲了,我觉得很好,网络监督需要不需要,当然需要,但是在这泥沙俱下的网络报道中,我们必须要鉴别,不能一味地拒绝,也不能一味地加以肯定。三是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的关系问题。现实往往就是这样,你不干事,永远不会承担责任,你要干事,就必须要有承担责任的心理准备,我已经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我不怕工作出问题,也不怕担风险,如果前怕狼后怕虎,肯定一事无成。就拿这次城郊样板房工程来讲,我是顶着许多压力来干的,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打造城市新名片,扩大金州的投资环境,为争创全国精神文明示范城注入新的活力与内容?现在出了问题,我有没有责任?当然有,但是我的责任仅仅是检查督促不力。我的观点一向很明确,谁的工作谁负责,谁的失误谁承担,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不能今天工厂里因为工伤事故死了一个人,来追查市长的责任,明天婆媳吵架,婆婆跳楼了,也来追究市长的责任,要是这样,还需要县长区长乡长干什么?市长不是救世主,基层的事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能越俎代庖地承担责任,工作是需要层层分解管理,事故也是分层承担的。村里的拆迁出了事,村里、乡里、区里没责任,都加到我这个市长的头上恐怕有失公平吧?如果市长能承担这么多的责任,还要其他机构干什么?我是一个直来直去的人,说话不会绕弯子,不当处还望大家包涵。完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