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由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02

民富优先 作者:迟福林


表3231978~2009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单位:万吨标准煤,%

年份

能源生

产总量

能源生产结构原煤原油天然气水、核、

风电

能源消

费总量

能源消费结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核、

风电

197862770703023702903105714470702270320340

198063735694023803003806027572202070310400

198585546728020902004307668275801710220490

1990103922742019002004809870376201660210510

19951290347530166019062013117674601750180610

20001289787195180528071913855367752321235669

20052058767650126232077022468269102100280710

20062210567668119435278624627069402040303720

20072354457660113039082026558369501970350730

20082600007670104039090028500068701870380890

200927461877309904108703066477040179039078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1)能源加工转化率不高。1985~2008年,我国能源加工转化率一直在70%左右徘徊,没有明显提高。

表3241985~2008年我国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单位:%

年份总效率发电及电站供热炼焦炼油

19856829368500090799910

19906648373400091289019

19957105373100091999767

20006904373638096219732

20016934376300096489792

20026904387266796639671

20036940388265696139680

20047091394635297559643

20057155398700097579686

20067124398700097779686

20077077402400097569717

2008715541040009775971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能源消费强度过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高,不仅增加了能源消耗总量,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碳排放总量。例如,在能源消费强度上,1993~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均值为241万吨煤当量/亿元,同期欧盟的能源消费强度均值为031万吨煤当量/亿元,二者相比我国是欧盟的777倍周嫚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需要说明的是,原文所用单位为“万吨当量煤/亿元”,此处修正为“万吨煤当量/亿元”。。

表3252000~2006年我国与世界部分地区GDP能耗比较单位:吨标准油/万美元

国家和地区200020022003200420052006

世界308306308310307303

高收入国家208204203201197191

中等收入国家726710715715701685

低收入国家133913071280125112041161

中国92384587592490888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环境压力逐步加大

我国COD(化学需氧量)和SO2的排放总量在2006年达到顶点后开始逐步下降。目前,COD排放总量达1400~1500万吨,接近排放最大允许量的两倍。SO2排放总量为1900~2000万吨,远远超出大气达标的1200万吨。城市垃圾每年接近14亿吨,处理率仅542%,无害处理率更低。随着我国未来5~10年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碳排放总量控制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表3262000~2008年我国SO2和COD排放基本情况单位:万吨

指标

年份

SO2

其中:工业

COD

其中:工业生活

20001995116215144507045074050

20011947215660140486075079730

20021926615620136695840078290

20032158517916133395118082110

20042254918914133925097082950

20052549921684141425547085940

20062588822348142825415088670

20072468121400138185111087080

2008232121991413207457588631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三、“十二五”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基本具备

“十二五”时期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已经确定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将把这些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实现2020年的目标,成功走上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十二五”时期必须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有实质性突破。

1在部分低碳经济技术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尽管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在一些重要的低碳技术领域,我国仍然具备一定的优势。例如,第一,新能源汽车。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镍氢电池成熟的生产技术,并且初步实现了产业化;第二,清洁煤技术。由华能集团自主研发的“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清洁煤电关键技术;第三,多晶硅技术。尚德公司的多结晶硅太阳能光伏组件转换效率在全球领先。这就拥有了跻身国际一流技术阵营的基础孙彤中国手中的低碳技术牌[J]商业价值,2010-01-08。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