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缺陷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 作者:楚渔


人类并不缺乏智力,但他们的智力存在缺陷,使他们的头脑混乱不堪。

——查尔斯·理德

……

一、中国人的思维极缺逻辑性和求证性,缺乏思维工具的运用

学者指出:中国人的主流思维仍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特点是模糊性;概念是模糊的,思维是模糊的,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模糊的。以上几种所谓“模糊”最突出的是概念的模糊。概念模糊就很难清晰地认识未知世界,概念模糊是我们中国人致命的思维弱点。如果一个人概念模糊,你就不可能和他讨论清楚任何问题。所以,概念模糊也为偷换概念、转移话题和诡辩术留下了空隙。轻视概念是不可能对范畴产生兴趣,也不可能上升为抽象逻辑思维。因而我们中国人思维重视直观和经验,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一个整体的粗浅的印象,而不作周密详细的分析。所以中国传统思维特别依赖于感觉,重视具象的知觉。这样的思维很难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所以对事物的规律和世界就容易产生不可知论,也就缺少积极性去探索未知领域。这样,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走过来的,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仍然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思考问题。

……

二、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感性思维,属形象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感性强,理性弱。因此,中国主流思维模式注重直觉体会,粗略地认识思维对象;不追求对感性材料的深层思考和对事物的精确分析,仅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及对事物粗浅和笼统地描述。

……

三、缺乏对思维科学的研究使中国人进步缓慢

……

虽然中国历史上出了不少的哲人、思想家,但似乎没有一个进入思维领域本身的研究,如何正确地思维,一直不是中国文人视野中的对象。思维的科学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也几乎是一个空白,而西方从2000年前就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这种经久不息的研究,把思维工具打造得越来越犀利,逐步成为西方主流的思维模式。而中国正好相反,我们先秦时期由于中国古代一直未对思维科学进行过研究,对思维的工具性缺乏自觉的认识,先秦时期我国的逻辑思维的火花,就一瞬即灭。

……

古希腊的思想家一代比一代强,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柏拉图;柏拉图的老师是苏格拉底,这些学生和老师,一代超越一代。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①因而这些大思想家的学生们对老师们的学问,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更有发展,把思想领域的研究成果从一个台阶到另一个台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也是希腊学术的传统。因为学生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看得更远。而中国的传承正好相反:孔子的七十二个最好的学生中没有一个超过老师的。没有一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而是趴在前人的胯下看世界,自然也就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西方是在怀疑和批判中进步,而中国是在诠释遵从中徘徊和衰落。

……

第二节 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混乱和僵化

有一个叫Joshua的老外,是个美国佬,他在中国的一家报纸登了一篇文章《我对云南之旅感到失望》。这位老外写道:“中国人旅游时似乎不愿意去感受美景。到达一个景点后,他们会相互拍照……然后迅速离开。在许多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好像是为了‘去那里做那些事’而不是去欣赏美景。”①我们中国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在旅游中,中国人忙着给自己拍照,而洋人是对人文景观照相。中国人认为好照片是自己的头像是否漂亮;而洋人认为好照片是能否反映旅游过程的体会,对知识的了解、对摄影技术和美的追求。这一现象也反映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国人的旅游仅仅是一种形式,仅表示“我去过那里”、“到此一游”这样一个模糊和僵化的概念。而西方人旅游是为了享受生活,获取知识。因此,中国人的旅游除了模糊的印象外,啥收获都没有,洋人的旅游却收获丰富。从中国人对旅游的态度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过于注重表面的东西,而忽视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国人来说,旅游仅仅是一种形式,并不关注内容如何,造成形式和内容完全是两码事。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