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天鉴 作者:罗崇敏


在治国古训里论及增强忧患意识的很多。早在《周易》中就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之说,孟子有充满辩证法的警世名言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左传》中也称“思而有备,有备无患”,唐朝著名政治家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唐太宗“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这种忧患意识,是基于对事物矛盾法则的深刻理解,是对国家兴衰存亡内在规律的慎重思考。为什么在治国古训里论及增强忧患意识的警句那么多?是因为“昌必有衰,兴必有废”,物极必反,一个朝代、一个政权的衰荣和稳定也不是绝对的。兴衰成败是常有的事情。在历史上,政治家们大凡在当政时雄心勃勃,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廉洁勤政,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面貌。但执政时间一长,很难避免惰性增长,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纲常废弛,在表面的太平景象之下,便蕴藏和积聚起种种矛盾,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稍有不慎,便导致国家大乱,政权倾覆。所以,一些有远见的、清醒的政治家、思想家,时时警告“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辩证地、全面地看待成就与问题的关系,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挑战和风险,从而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勤勉地工作,更加严格地自律,更加自觉地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

2007年7月11日于红河州委办公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