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农业旗帜到新农村典型(1)

调查三农 作者:许宝健


大寨名片

人口:520人

人均年收入:5500元

第一产业:粮食

第二产业:羊毛衫厂、制衣公司等村集体企业和大寨中策水泥厂、大寨酒厂、核桃露饮品厂等合资企业

第三产业:旅游业、饭店、旅馆等

荣誉:中央文明委授予文明建设先进村称号,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100个文明村之一

一提起大寨,很多人都会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响亮的口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在那个年代,曾经有1000多万人来到这个总面积仅188平方公里的偏僻小山村,学习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今天,当全国正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记者再次走进大寨,去寻访那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闻名海内外的小山村,去了解改革开放20多年大寨的崭新风貌。

从“七沟八梁一面坡”到高产稳产

还没进大寨村,寨门上那鲜红的字——“大寨”已经映入记者的眼帘,寨门墙上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大字依然鲜艳,这个在无数图片中出现的招牌字已成为大寨的标志性建筑,它和大寨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一直走到今天。

“地无三亩平,年年灾害多。”见到记者,已经77岁高龄、曾经担任过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宋立英老人这样形容刚刚解放后的大寨。她告诉记者,当年大寨一共有800亩地,分散在虎头山坡上,共4700块,极为零碎,最大的不过3亩地,而且地面不平,水土不保。加上经常有水灾和旱灾,村民的日子非常贫困。“那时候,大多数的人家都是吃糠菜。”

别看宋立英老人上了年纪,说起当年的事还满怀激情:“面对这样的艰苦条件,当时的村支书陈永贵带领全村群众,利用虎头山的石头,砌沟造村,垒坝造田。”

“当时全国人都知晓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故事,就是陈永贵带领着大寨人用石头做坝把狼窝掌拦住,然后在上面垫土种地。随后,陈永贵总结了三战狼窝掌的经验,全面展开治理七沟八梁一面坡,搬山填沟造‘小平原’(大块田)的工作,使大寨土地变零为整,耕地从4700块,变成900多块,造成了保水、保肥、保墒的‘大寨田’。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大寨的土地亩产超千斤,比1953年(合作社时)翻了两番多。”

“1964年,在毛泽东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大寨一时间成了全国农业战线上的标兵,周恩来总理曾经3次陪同外国友人来到大寨视察工作,我们还接待了五大洲的上百个国家的元首和友人。”宋立英自豪地说。当然,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农业学大寨”演变为一场政治运动,这是大寨人所没有想到的。

从单纯型农业到农工商一体

走进今天的大寨,你会发现,在寨门的两侧,大寨土特产店、大寨纪念品店、农家饭店、农家旅店的招牌错落有致,不时还有村民热情地上前吆喝着。走进寨门,一排别致的现代化新房出现在记者面前。

“其实这还是过去的窑洞,只不过是在窑洞前又盖了一层崭新的房子!新盖的房子用来开杂货店买纪念品,里面的老窑洞就成了农家旅店。”村民贾翠兰曾经是“铁姑娘队”队员,如今她正在帮着儿子看管“大寨纪念品杂货店”。她告诉记者,村里在山上统一盖了小别墅,他们家已经搬进了别墅。“一个杂货店,一个饭店、一个旅馆,一年的收入就是两万多!”贾翠兰高兴地说。

与贾翠兰家一样,改革开放20多年,大寨在变化,大寨人的生活在变化,大寨人的思想也在变化。

“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是大寨学全国。”这是大寨村村支书、全国人大常委郭凤莲曾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也体现了大寨人的思想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但大寨还在老路上打转转,固守着传统农业的思维模式。80年代末,大寨人耕种着700亩耕地,全村每年的总收入只有27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735元,集体经济没有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也是白纸一张。”大寨村原村支书高玉良告诉记者,“1991年年底,‘铁姑娘’郭风莲重新回到大寨担任村支书。当时恰逢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光靠‘说教’和‘号召’不行呀,必须让大家出去走一走,呼吸时代风,感受致富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