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敏:从核心图形到奥运奖章(2)

奥运中国 作者:张永恒


在奥运艺术研究中心,王敏在两位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亲自操作电脑,向记者展示了他们设计的“奥运色彩”,让人惊叹于色彩组合带来的美,在专用色彩上,他们选择了以下几种:

中国红: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红色是北京的颜色,也是北京的象征。从古至今,北京的生活中充满红色的装饰主题。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红色是民俗与文化。因此红色构成了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颜色的主色。

琉璃黄:黄色的琉璃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北京最亮丽的色彩。“琉璃黄”代表着北京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将在奥运会专用色彩系统中扮演明亮与欢快的角色。

还有“长城灰”、“青花蓝”、“国槐绿”等,以灰色为例,北京整体城市色彩以无彩色的灰色调构成,该色调一是能够体现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二是能衬托皇家“红墙黄瓦”,从而将北京的历史地位展示得更加突出、鲜明;三是使北京具有浓郁的现代感,灰色是北京奥运会色彩系统中独具魅力的元素。

原来奥运会可以如此美丽。我不禁惊叹起来。

  三、奥运奖章“金镶玉”

当无数人猜测北京奥运会的奖牌上将雕刻“龙”还是“故宫”时,王敏所领导的奖牌设计团队却别出心裁地将“玉”这一特色材质运用进来。“这个设计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关键是,它较之历届奥运会都不同。”王敏向我们回忆起此前的诸多设计方案:“团队的许多预选作品都各有千秋。每个设计的风格也差别甚远。最后敲定‘佩玉’方案,就是因为它前无古人的突破性。”

据透露,在奖牌设计过程中,王敏和他领导的设计团队无不在“外国人如何才能领悟”、“如何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这些问题上苦苦推敲。王敏说,用本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去大胆地实践,体验前所未有的设计,是这次奥运奖牌之所以获得各界认可的关键。

2006年10月,王敏作为奖牌设计的发言人向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做过陈述。他说:“在奖牌里嵌入玉是我们的首创,我很担心奥委会出于奖牌金属识别性的考虑而拒绝方案。但出乎意料的是,奥委会成员对这个设计非常喜欢,都竖起了大拇指。”

“‘中国特色’不仅是表层文化元素的做秀。外国人看到一个大灯笼,或者一帖书法,并不能明白什么。民族的东西要让别人认可,就要用对方能够接受的语气对中华文化精髓娓娓道来。一定要简洁、要有强烈的时代感。” 随后,与奖牌同时配发的证书还处于后期完善中,每样材质的敲定都是一次考验。王敏透露,证书中用到的绢就取材于“绢锦名城”杭州。从中国极富历史传承特色的城市取材,这显示了奥运奖牌的至高尊荣。

攻克了奖牌设计这个大难关,王敏所在的团队还将面临奥运官方海报、门票、指示系统等设计重任。“前方尽管压力重重,但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举多得的。”

  四、海归设计师的人生故事

“2001年北京申奥时,我作为申奥团队的一员去过莫斯科,主要负责申奥陈述中的多媒体资料设计。”王敏动情地与我们聊起他与奥运的一段渊源。“那时我在美国,但是我已经向奥申委有关负责人承诺,一旦申奥成功,我将回国工作,尽我能力为奥运会出谋划策。”

原籍山东的王敏早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美术学院,1983年留学德国,1986年考上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成为自1949年后该学院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生。王敏毕业后留校任教。早在2001年,王敏就与北京奥运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北京申奥多媒体陈述报告的主要设计师,王敏为北京成功申奥贡献了很多个不眠之夜与他的才华。

在海外,他深感中国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不相匹配——外国人眼中的中华文化往往就是中餐;制造业中,“三来一补”产品的比例相当高;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形象设计、品牌宣传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大。但随经济发展,他相信,中国自主生产的产品会增多,有关产品的创意宣传要求势必提高。

他的老同事萨姆纳·斯通曾向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介绍说,王敏是一位极其难得的优秀设计师。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简捷、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又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他把东西方美学思想熔为一炉,并通过现代科技良好地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跨文化的设计语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