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亿万富翁的进化之路(1)

丙方的观点 作者:王志纲


中国亿万富翁的进化之路

其实,这个问题是与中国富翁们积累财富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就我的所见、所闻而言,迄今为止,中国绝大部分富翁的进化之路主要有两条:第一类经历了由“蝌蚪”变“青蛙”的完整进化过程,财富是一点儿一点儿地慢慢积累的。联想、华为、万向、万科等都经历了资本积累和企业发展的完整过程。

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先做贸易,见子打子,谋取中间差价。等挖到了第一桶金,做贸易已经很难再获得暴利时,他们纷纷转入实业,由商人变成了企业家。任正非最早是靠代理香港的电话交换机起家的,后来才开始走上程控交换机的自主研发、生产之路。

联想大致也是这种模式。做贸易需要的只是敏锐的眼光、灵活的头脑、迅猛的行动力以及复杂的人际网络,当然,在改革开放初期还需要勇气和胆量。昔日北京的亿万富豪李晓华,在20世纪80年代,曾因倒卖了几块破电子表被劳教了3年。但是,做实业就不同了。产品的研发、生产质量的控制、物料的采购、成品的销售、售后服务的跟进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设计、人员管理、流程运作,都容不得半点儿马虎,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认真、务实精神。完成了流通资本到产业资本的进化,有的就可以进入金融资本阶段,如新希望集团就成为民生银行的股东。如果企业将产业做大,除了直接投资金融业外,还可以利用资本杠杆在股票市场上纵横捭阖,收购兼并,难怪有人说“产业运作是加法,而资本运营是乘法”。

哈尔滨的东方集团,是一家复杂的多元化民营上市公司,最早是做包工头起家的,经过若干年的进化,尤其是通过资本市场的撬动,目前已广泛涉足建材流通、金融保险、信息产业、港口基础设施以及房地产行业。而这一切皆肇因于其掌门人张宏伟的一次美国之行。

他在华尔街亲眼目睹了一家上市公司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将8 000万变成了10个亿。

面对此情此景,他简直目瞪口呆,一句话不说,蹲在地上整整吸了两个小时的烟。最后,他悟出资本具有核聚变的强大魔力,金融资本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第二类亿万富翁的产生没有经历过流通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洗礼,其财富主要来自于股市或期货市场。一天,我与一帮老板在广州打高尔夫球,那天人多,前面那拨人动作慢了一点,影响了我们这边的速度。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从“蝌蚪”变成“青蛙”的老板都会心平气和地等一等,毕竟大家都是所谓有身份的人。“你快一点,行不行?你以为就你自己在打球?”我们中间有一个人突然狂吼道。

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位在股市上狂赚了几个亿的哥们儿。此君最早做流通业,没赚到钱,后来涉足股市,用足了他那钻天打洞、左右逢源、投机取巧的天赋,终于挖到了第一桶金,最后发了大财。

之后的一天,一位房地产老板请客,刚才那位仁兄也在受邀之列。

约定的时间早就过了,可那位老兄半天没有人影。饭局都快结束了,他才气喘吁吁地赶来了,一个劲儿地赔小心。询问之下,才知道在他开着奔驰来的路上,与另一位开宝马的家伙互不相让,于是,干耗了几十分钟。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广东这样的老板不少,类似于这位仁兄争勇斗狠的人满坑满谷。我就见过两个老板互不服气,于是比烧钱,谁的现金先烧完谁就输。还见过有的老板在饭馆、酒店、餐厅、娱乐场所相遇,仅仅因为彼此看不顺眼,于是一个说请在座的喝酒,另一个马上宣布今晚在座的单自己全买了。

当时的广东人让全国人民又恨又爱,大抵与这类事件的频频曝光有关。往深处走,你就会发现,那时的老板主要是靠流通赚的钱,说得难听点,是靠走私、贩私、倒卖批文或者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发的横财,用起来当然一掷千金,毫不心疼。如果老板后来转做实业,并且成功了,就绝对不会有此类轻薄之举。

不管是通过流通(主要指灰色渠道),还是通过股市玩猫腻发的家、累的财,我们不妨都称之为“浮财”。

浮财有点类似于西方海盗劫掠的不义之财,也有点像赌徒在中国澳门葡京、美国拉斯维加斯赌城赢的钱。这类财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我脑中常闪现这样的情景:一群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整日里为了生存而奔波,但还是面有菜色,衣衫褴褛。

忽然吹来一阵风,阴霾之相一扫而空,这群人好像被神女用魔棒点了一样,瞬间个个红光满面、神采奕奕、衣冠楚楚、气宇轩昂,并且个个腰缠万贯。每个人都信心爆棚,“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正当此时,又一阵风吹来,但已不是拂面的春风,也不是暖人的阳光,而是渗入骨髓的寒气。

就像午夜12点的钟声一敲,神女的魔法会于顷刻间消失一样,这群昨天还说“我是玉皇,我是龙王”的人,惊讶的嘴巴还没有闭拢,宝马香车、美人美酒、花园别墅、万贯家财已经化为一缕轻烟,变成一堆黄土。魔风吹过,时至今日,他们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我是不是做了一个梦?所以我常说,中国的许多老板在偶然中成功,在必然中被消灭。

那么,是不是没有当过“陆军”、“海军”,直接成为“空军”的第二类老板就注定要被消灭?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因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这一回事。但就我的所见所闻来说,这些直接通过金融资本发财的企业也好、老板也罢,必须要补课,而且付出的代价不会低。这就像建国以来,“左”派分子始终拒绝市场经济的理论一样,经过几十年痛苦的摸索以及付出的沉重代价,这个问题才算尘埃落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