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碧桂园神话(5)

谋事在人 作者:谭启泰


餐饮部经理,来自白天鹅酒店;管家部的负责人,几天前还在中国大酒店当部长;采购部、培训部经理,则分别来自国际大酒店与花园酒店。数一数,广州的“五星”白领在这里竟有20人之多!白领精英们为何纷纷逃离都市,“上山下乡”,到碧桂园里会师来了呢?这些酒店管理的“黄埔一期”们难道要在这里实施一项“曼哈顿工程”吗?朱兆祥总经理告诉记者,吸引他们从都市五星级会所来到碧桂园社区的秘密,就在于碧桂园的缔造者正在这里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试验:把五星级酒店的管理模式引入屋村管理中,把这里的每一幢别墅当做五星级酒店的一套客房,使每一位住客都能享受到五星级的全程服务。他说:“碧桂园是成功人士的家园,其生活方式应该是对其创造价值的回报,要让他们生活在排除一切后顾之忧的、无微不至的五星级管理环境之中。”因而,与一般小区的管理截然不同,碧桂园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下设公关部、维修部、餐饮部、管家部、采购部、人事培训部、基建工程部、康乐部等11个部门,管理人员达一百五十多人,其主要骨干均为广州酒店管理的“精粹”。管家部是人员最多的机构,现有六十多人。

它的功能就是为每一幢别墅的主人提供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管家”服务。灯泡突然坏了,打个电话,管家部会赶来处理;夫妇双双出门赴宴,刚满月的婴儿可以委托“管家”照看;花园里的花草,可以交由管家部的园艺班修剪、浇水;如果长期在外,还可请管家部的卫生班定期上门开窗通气,打扫卫生……一切服务都是专业化、规范化、高档化的,令别墅的主人们感受到五星级客人的尊贵,感受到一种全新的理想生活方式——高效、便捷、舒适、自然。这个“白领下乡”计划,就是王志纲为“五星级的家”策划的一项“曼哈顿工程”——把世界一流的管理专家引入碧桂园,加重“五星级”的含金量。为此,碧桂园除付给“白领精英”们很高的年薪外,还为他们提供驱车上班的小轿车,一人一部。有趣的是,这一“白领下乡”现象成为新闻推广的又一题材。笔者当时对“管家部”颇有兴趣,曾在《文汇报》上发表一篇题为《广东城里人下乡当保姆》的小通讯,其中的“保姆”,指的是五星级管家的集体式“保姆”。

不料见报之后引起轰动,北京、广东一些报纸争相转载。一些电视台还派员追踪这一有趣的“下乡现象”。12月28日,“碧桂园国际俱乐部”会所开业,会所印制了2000张会员卡。本来,会员卡是要高价购买的,但新张开业,知名度不高,不用说卖,送人恐怕都没人感兴趣,怎么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呢?王志纲巧施“引君入瓮”之策,他又设计了一个“名车大行动”。12月31日,星期六,处于全盛时期的碧桂园学校门口,又一次出现了蜿蜒几公里的“世界名车大汇展”盛况。原来,这一天,学校召开第一次家长大会,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包括广州的富翁、大款们心挂下一代,纷纷于百忙之中抽身驱车而来。大会结束已是下午4:30,当家长们带着子女登车启程时,发现车子被引导来到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厦门口。“这里是碧桂园国际俱乐部,请您就座,有免费自助餐招待。”礼仪小姐笑容满面地迎候客人。家长们到过不少会所,但这里的气派、档次显然高出一筹,特别是餐厅里大面积的透明厨房、可以自由挑选的超级菜场,更令人刮目相看。

一餐美食之后,会所老板亲自送上一张“会员金卡”,顿时使家长们有了“五星级”的尊贵感。2000张卡很快就有了主人,一传十,十传百,加印的3000张卡又全部被抢购一空。从此,碧桂园会所成了长年的“名车大汇展”之地,棋盘上又一只“眼”被做活了。“碧桂园生活方式”之谜“碧桂园的宣传应该是终年不息的,每一个阶段应有各自的主题。”“保持高雅,保持宣传的‘吨位’,做到街谈巷议碧桂园。”这是王志纲在一份策划书上的设计。那么,下一步的主题是什么呢?当时,在王志纲的策划下,广东大小媒体爆炒这样一个新名词:“碧桂园生活方式”——未来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然而,这种模式一经推出,就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争论,有人说这是“富人的特区”,穷人止步;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生活理想,但思维超前,人们消费不起。

王志纲认为,争论正好把“生活方式”炒热,一旦这种比较超前的未来生活方式为大众所接受,就能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市场,引导人们的消费理想。碧桂园这种生活方式,到底给人们一个什么样的思考呢?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宽松的经济环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已不是一纸空谈、一句口号。然而,金钱似乎容易与邪恶联姻,诸如有钱却不能使家庭幸福、有钱人的子女多是纨绔子弟以及有钱人挥金如土、吃喝嫖赌等。其实钱并没有罪过,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有钱人的消费,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消费环境。碧桂园提供给有钱人的是这样一种消费环境:他们可以为子女花几十万元创造一个学习空间;他们可以花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创造一个生活空间,如买一套别墅,携妻儿老小与白云绿水共住;他们可以在国际俱乐部放纵个性,尽情挥洒。碧桂园这样的生活方式,人们该怎样理解它呢?

1995年2月20日,在王志纲的策划下,一批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来到碧桂园参观,与碧桂园老板进行热烈、坦率的对话,他们当中有广东社会科联副主席林洪、中山大学校长黄焕秋、广东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卢泰宏、历史学家叶显恩、著名评论家李公明等。当天晚上,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的王牌节目《今日热线》开始进行“碧桂园生活方式”广播讨论,主持人开宗明义地提出两个话题:“碧桂园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什么?“碧桂园”是否在营造“富人特区”?这是王志纲设计的又一个“炒作”行动,目的在于通过释疑解惑的社会性讨论,“既提高‘碧桂园生活方式’这一新概念的理论含金量,又让这一口号不知不觉地深入街头巷尾”。讨论出乎意料的热烈。一位从政多年的国家公务员说,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让这些人带动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现在很多人有了钱,买了别墅,无论这些钱是靠辛苦劳动、经历一定风险挣来的,还是来路可疑、钻了政策空子得来的,都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只有缩小差距,社会才会稳定,只有社会稳定,人们生活才会过得更好。著名评论家李公明认为:给有钱人一个文明、高尚的生活环境,对培养人们现代的生活习惯有很大作用。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在干净的场所人们不敢随地吐痰,在豪华的场所人们不敢高声喧哗。”给有钱人一个文明的消费环境,有利于扫除他们身上的“土财主气”和“暴发户气”。而这种用金钱堆起来的生活方式会不会和我们国家一贯提倡的“俭朴”、“艰苦奋斗”发生冲突呢?林洪教授认为并不矛盾:“我们的社会应该是多元的、多样化的、多层次的。

人的生活、思想、消费也应该如此。我们应该提倡艰苦奋斗精神,这是国情决定的,因为我国整体的消费水平还很低。但现在已经富起来的人有条件要求拥有更高的生活水准,他们也想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高文化、高素质的人,他们愿意拿出一大笔钱作为培养后代的投资,这是好的、对国家有利的,像碧桂园这样引导人们向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合理、文明地消费他们的金钱,我们应该提倡。”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现在各方面的待遇都已得到改善,他们过上像“碧桂园生活方式”的生活,路程还差多远呢?某学院张教授很乐观,他认为不会很遥远:“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好多了,我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方式不断改变,相信21世纪我们能达到。”留法博士朱乃肖说,她在法国留学时,她的讲师已拥有了自己的别墅,每天自己开车上、下班。在法国,大学教授属于中产阶级,他们的工薪都比较高,中国的知识分子与之相比还有差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