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策划家时代(1)

谋事在人 作者:谭启泰


在“击鼓传花”式的“经济泡沫”纷纷瓦解之时,中国的南方却创造了一个“碧桂园神话”。碧桂园是房地产进入调整期后广东罕见的成功个案,这个神话的谜底就是:依靠高明的策划大师来转动生产力的魔方,整合多种资源,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从没有市场到创造出一个市场来。这就是智力的价值,知识的力量。

21世纪,知识财富将超越金钱与权力,占据主要的支配地位,享有显赫的尊严。因而,以知识竞争为内涵的中国策划业,必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大战,从而释放出更加巨大的能量。一个策划家时代正在到来。它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长袖善舞、经世致用的广阔天地。“企划”、“智业”、“外脑”、“创意”、“第四产业”,一个个策划家的代名词,如今正以日渐增高的频率,出现在中国的大小媒体上。那么,什么是策划?策划家从何而来?策划学又有哪些要素呢?春秋战国纵横家其实,策划,并非现代才出现的新概念,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策划”,在古籍中又作“策画”。“策”,在古代是一种赶马用的棍子,一端有尖刺,能用来刺激马身,催马奔驰。由此而生“策动”、“策应”、“策论”、“策士”。

“策”字的另一解为“筹”,是一种计算的工具,由此又引申出“筹策”、“计策”、“策划”等。古之“策划”,指筹谋、计划,也指一种谋略之术,有上策、中策、下策之分。最早的谋略大家应首推被民间称为姜太公的吕尚。《史记》记载:周西伯(即后来的周文王)“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悦”,“载与俱归,立为师”。另一说是周西伯被商纣王拘于蚞里,太公与另二人“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文王崩,武王即位。太公又佐武王伐纣成功。“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奠定了周王朝的基业。吕尚的兵法、谋略等著作早已失传,后人却依托太公之名著了《太公》、《太公六韬》等二百余篇。稍后的一个杰出策划大师是春秋后期越国大夫范蠡。当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勒兵”欲伐越报仇,因而要抢先伐吴的时候,范蠡极力劝阻。可是勾践不听,招致大败,而当勾践被吴王围困于会稽山上,请降不得许,“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的时候,范蠡又与大夫文种定计使勾践得救,并随勾践赴吴为质3年。

归国后,他佐勾践卧薪尝胆,“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就在这时,他作书辞别勾践,勾践坚决不让他走,并说“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但他还是毅然偷偷携西施与他的徒属泛湖浮海到了齐国,并从那里带信给文种说:越王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未听其言,结果不久因受谗言之害,被越王赐剑自杀。诸葛亮的“空城计”、“七擒七纵”,都是策划高手的杰作。曹操也重策划,《晋纪》载:“魏武帝为丞相,命高祖(司马懿)为文学掾,每与谋策划,多善。”西汉的曲逆侯陈平,曾经是一个“策士”,“起为策士,辅成帝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