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挑战者传奇(6)

谋事在人 作者:谭启泰


1977年底,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一条康庄大道在王家子女的面前伸展开来。不久,王荣江的4个孩子同时考取了大学——二子建生考取郑州粮食学院,三子志纲考取兰州大学,大女儿丹平考取四川大学,二女儿丹丽考取毕节师专,轰动全县、全专区以至贵州全省,一时传为佳话。凑巧的是,那年王家一块地里有颗包谷,同时结了4个穗,在乡里也成为奇观。几乎同时,父亲王荣江被任命为黔西二中校长,主持工作,接着又被批准为党支部书记。人们把这个家庭的几大喜事比喻为“五子登科”。从“一门四匠”到“五子登科”,王志纲走出了坎坷的历史隧道,前面是一片光明。1994年春,王志纲回贵州黔西时在曾经的家门口留影,后面的大树为16年前离开时(上大学前)亲手所栽。《资本论》的信徒“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山清水秀的贵州,千里迢迢地来到风沙弥漫的兰州,王志纲一时难以适应。他考分甚高,第一志愿报考的是北大新闻系,随后是四川大学,没想到却取了个兰大政治经济学系。天寒风大,学校食堂里只有玉米糊糊和一种叫不出名的由粗粮碾制而成的“钢丝面”供应,令这个江南游子难以下咽。然而,克服了最初的失落感,王志纲很快就进行了自我心理的调整。对一个从乌江之畔的穷乡僻壤走出来的青年,要改变他的乡土观念,专攻政治经济学不无益处——从中可以学习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精粹,也即毛泽东多次讲过的,观察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兰州大学是一所校风严谨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国际上承认的“中国十大名牌大学”之一,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前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刘冰当时正被派来此地执政。兰大良好的教育、严格科学的训练,为王志纲一类有远大志向的学子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求学环境。若干年后王志纲成名,回到母校作了一次讲演,他认为:“成功的教育,不是教学生如何读书,而是给学生一种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他说:“我永远感激母校,因为兰州大学给了我一把钥匙,方法论的钥匙。”那时,王志纲制订了一种很独特的“学习方针”:考试不争前三名,如果为了争名而读书,那就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实现不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考试必入前十名,如果没有这样的成绩就站不住脚,就丧失了自己的发言权。那么,王志纲的目标是什么?他把主攻方向定位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上,在四年大学生涯中,王志纲把厚厚三大本《资本论》通读了整整七遍。

最初,读《资本论》读不懂,觉得是“大胡子写天书”,用典太多,文法复杂,不堪卒读。读第二遍时就有了兴趣,如对剩余价值学说展开讨论,从质疑中读通读懂。第三遍通读,拍案叫绝:“真是人类天才,知识渊博,想象奇特,思路特殊。”第四五遍,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方法论来读,研究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方法,如从商品的解剖入手,讨论商品的价值、劳动的价值等等。第六遍,觉得自己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一辈子受用无穷。王志纲大彻大悟:马克思主义最宝贵的不是结论而是方法,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在马克思之前,没有一个学者把方法论提到如此高度来重视。王志纲从此成了一个“方法论迷”,成了《资本论》的信徒。

此外,王志纲用另一半时间来充实、发展自己,他读《世界通史》、欧洲史、法国革命史,写小说,看杂书,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他以黔西老家的生活素材为背景,写了一个中篇小说《浪人高牛儿》,曾被文学刊物《青春》的编辑看中。他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以故乡题材创作了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在开篇语中他写道:当我涉足这大都市的生活,当我开始独立地面对严酷的人生,当我被生活的重压压得喘不过气,当我日益痛感都市生活贫乏枯燥的时候,不知不觉,青少年时候在故乡南方小镇上度过的岁月就浮现在脑际。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平凡而又富于个性的人物,常常出现在眼前;一桩桩习以为常的往事,如今却常常令我流连、陶醉……当然,“方法论迷”并没有放弃自己基本的学习目标,按照自己的人生设计,他又制订了一个严格的“充电计划”:王志纲学习计划

一、总论1.每周二、四为业务时间。在此时间内,当全力完成分内工作,力争分内工作不占其他时间。2.本期学习重点放在三个方面,重点在阅读。三方面为:《资本论》一卷通读一遍;开始读《鲁迅全集》,篇幅不限;日语学习——读完所有教科书。二、具体时间安排星期一、三、五、六、日5天为自己掌握学习时间。每天时间安排为:上午:日语学习;下午:《资本论》学习;晚上:读《鲁迅全集》。三、具体要求经过本期学习,日语水平要达到基本能阅读报刊的程度;《资本论》第一卷要读出其中的大部分精妙所在;读《鲁迅全集》,在了解鲁迅的同时,要求文学水平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什么在这个计划中,“日语学习”会与学习《资本论》、《鲁迅全集》并列为三大任务呢?当时王志纲在进行科研的同时,业余考上了兰州大学办的“外语高级训练班”学日语,这个班是国家经委为一些拟赴日本研修的企业家举办的。训练班的师资力量薄弱,上课的老师口语不行,居然用中文讲日文课。王志纲失望之余决定自找出路。他来到省国际旅行社要求面见总经理,毛遂自荐要当日语导游,而且表示不要工资。其实,他是借导游之机与日本旅游者接触,趁机学一学口语。

就这样,王志纲两次单独带团到丝绸之路上进行探险游,二十多个日本游客兴致勃勃。祁连山水、河西走廊、万里长城、边塞风光,令人沉醉。一次,到了酒泉公园,一位日本老太太问当地的陪同小姐:“为什么要起‘酒泉’这个名字?”没有人能用日语流利回答。王志纲只好赤膊上阵,现炒现卖:西汉时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到河西一带征讨匈奴,霍去病不负重托,重创匈奴主力,取得重大胜利。汉武帝奖赏了一坛美酒给霍将军,将军没有独饮,而是倒在一口井里,使全体将士均可享用。为此,这里才命名为“酒泉”。

王志纲结结巴巴的日语,居然令日本游客听得入迷,全体鼓起掌来。两次导游,王志纲的口语水平突飞猛进。他还从旅游者中请了一位“口语老师”,经过兰州时特意安排他到外语班讲课,老师一口纯正的日语令学员们大开眼界。这一年,王志纲与新华社甘肃分社林田的女儿林兰结婚,次年得一双胞胎,外公给取名,一为“王大骐”,一为“林小骥”。王志纲在一张父子小照上题诗曰:顶天立地一壮汉,

力挽小驹陶陶然;

他日奔得千里路,

回眸再笑父憨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