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

潮汕商人胜过犹太商人 作者:嘉诚


陈弼臣是一个蜚声世界的金融巨头。他和他经营的盘谷银行,就像他于1978年在曼谷市区诗隆路上建造的32层摩天大楼——盘谷银行大厦般拔地而起,凌空矗立。

这位被誉为海外华人白手起家典范的潮商在开拓金融王国的道路上,历尽艰辛,以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凭智慧渡过了许多难关,建立了庞大的产业。有谁能够想到,这位金融大亨当初怀揣着八块大洋闯荡泰国,其吃苦的精神令人钦佩。

做生意要有吃苦的准备,这恰恰是潮商的共识。尤其是在早期创业阶段,没有排除万难的决心和信心,很难在商场站住脚,坚持到胜利来临。

潮商一心想要改变自己打工的命运,所以他们特别能吃苦,可以付出比别人百倍的艰辛和努力。一旦通过辛勤劳动积攒起资金,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自己的事业,创办自己的企业。敢于吃苦的精神,加上发誓创业成功的志向,成就了潮商从无到有的商业传奇。

香港“牛仔裤大王”马介璋,原籍潮阳,1949年随父母到香港。当时,父亲与别人合伙经营米店,仅仅能够维持家里七个人的生计。

中学毕业后,马介璋到母亲打工的一家毛衣厂为毛衣“抓毛”,即将毛衣的毛抓起,使毛衣更加保暖。第一天上班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懂,于是请教母亲,结果被老板撞上,以贪玩为由将他炒了鱿鱼。

年轻气盛的马介璋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上班第一天就被辞掉,这个打击也太大了。他不服气,不认输,发誓要出人头地。当时,他安慰母亲:“终有一天我要开比他大十倍的工厂。”

马介璋很快找到了第二份工作——当牛仔裤裁缝的学徒。接受第一次失败的教训,他机敏起来,坚持每天工作18个小时,很快成了熟练工。

两年后,马介璋积蓄了1500元,开始创业。他先把牛仔布料外发给家庭主妇加工,再收回,自己负责“上裤头”等工序,从中赚取差价。接着,为外商加工,建起了l万平方米的达成制衣工厂,组建了达成集团。

有人对潮商的“个人成功因素”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坚强的毅力”被认为是潮商成功最大的因素之一,这说明“爱拼”的坚强性格是潮商的普遍特征,是他们能够从无到有,迈向成功的基石。

潮商能吃苦,敢创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虽然一无所有,面对别人的奚落,承受着艰难困苦,但是内心的坚定让他们执著、无畏。“富豪本无种,人人当自强。”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取得一定的成就,所以再苦也不怕,再累也值得。

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旦认准了方向,就全力拼搏,不折不扣地把事情做好。这种执著的信念、坚定的执行,是创业者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它确保你行动起来,使自己的想法和逻辑得到验证。

服务华人经济圈的银行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泰国境内。陈弼臣在曼谷参加了抗日活动“自由泰运动”,其任务之一是向这个组织提供食品。

当时,他在泰国东海岸的西拉差建了一座房子,专门为抗日武装存储弹药。由于日军占领泰国,通货膨胀加剧,橡胶和锡一类的战略物资奇缺。而陈弼臣的公司因货源充足,生意兴隆。这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4年末,“二战”接近尾声。陈弼臣以一个企业家的眼光,预见到战后经济复苏需要大量的资金,于是同其他商人一起集资20万美元,创办了一家民营银行——盘谷银行。当时,银行总部设在华人区三聘街一座二层楼的楼房里。一个商业帝国就此拉开了序幕。

二战后,泰国和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业大多被西方国家的银行控制。这些银行忽视大量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华人经济活动的能力。结果,华人从事商业活动,往往找不到资金支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不起来。

战前,泰国的银行业并不发达,盘谷银行开业后凭借充裕的资金实力,加上注意保持良好的声誉,因此很快发展壮大。到了1946年,银行赢利230万铢,存款额达4700万铢,银行职员也从23人增加到74人。

尽管银行营业状况良好,但是陈弼臣的主要精力并不在银行业,而是在原有的公司事务上。或者说,他对金融业还没有太大的野心。不过,后来一个事件改变了他的商业路线。

1947年,曼谷出现了一个传闻:有一家银行要倒闭了。人们以为是盘谷银行,客户排起了取款的长龙。如果不是政府储蓄银行及时帮助,盘谷银行当时可能难以渡过这次危机。1952年初,银行再次爆发危机。在这一紧要关头,陈弼臣被要求接管银行的管理业务。由此,他才真正走进银行界,开始了在金融领域打拼的征程。

陈弼臣是这样一种人,干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否则心里不踏实。上任伊始,他立即调整银行机构,聘请了部分职业会计师解决资金问题。到1952年8月,银行的资产从400万铢上升到5000万铢。

资金是银行的血液,为了解决流动资金缺乏的窘境,陈弼臣又拟定了解决困局的措施。办法之一是吸引小额资金。尽管这样做起来比较麻烦,但是他给出了优惠条件,月利息3%,按日计算。一时间,客户因为利息高和取款方便,纷纷将钱存到盘谷银行。

银行的流动资金得到解决后,陈弼臣开始动手制定银行发展的长远规划,争取泰人和华人客户。等到赚足了国内客户的眼球,盘谷银行又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开展业务服务,相继在中国香港、东京、新加坡、中国台湾、纽约、雅加达、伦敦等处设立了分支机构。

时刻注意观测国际金融气候的发展变化,把握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脉络,是陈弼臣从事银行生意的经验。他认为,这样做才可以适时决策,不断调整,开拓银行的经营范围,始终保持业务的兴旺。

1956年,他主理盘谷银行,亲自担任董事长,并仍兼总裁之职,成为这个银行的最高领导人。盘谷银行在他的精心擘画下,其总资产从创建时的20万美元,到20世纪80年代增资到90亿美元,在全球各地设立分支机构三四百个,成为著名的国际性银行。凭借多年的打拼和出色的业绩,陈弼臣跨上了金融王国的宝座,被誉为泰国“金融大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