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好一片森林(7)

货币压制 作者:郭立军


通过以上的历史梳理,可以看到,这些产生过硬通货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在其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使本国货币硬起来的。货币成为硬通货,就意味着主权货币在全世界享有无可撼动的话语权,这是它们全球霸权的最高表现形式。他们凭借货币成为全球的硬通货,牢牢地控制了全球的经济、贸易,决定了全球的政治和军事版图。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在英国之前崛起的大国荷兰,它的货币荷兰盾没能成为全球硬通货,而在英国之后崛起的另一个大国法国,它的法郎也没有像英镑那样牢牢占据着全球经济霸权的地位?今天象征欧洲联合的欧元是否能凭借力量合体来实现硬通货梦想?中国的人民币是否也能成为鼎立一族?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货币压制博弈值得我们的探索与思考。

史上硬通货

2011年3月8日,美国犹他州参众两院一致通过了金银币法案,承认联邦政府所发行的金银币为合法流通货币,可以用来支付税收和公私债务,市场可自愿选择接受金银支付或美元支付。犹他州将成为美国第一个正式接受金银货币的州,盐湖城的商店很快就将开始接受水牛金币和美国鹰金银币。很多评论员认为,犹他州正式确立金银币为法定货币,打响了金银本位消灭美元的第一枪。当然,犹他州的行动并非是孤立的,已经有12个州正在考虑是否也通过这一法案,让金银本位回归。

美元为什么不再强硬?已经消逝了多个世纪的金银本位为何回归?“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上硬通货的交叠更替,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国际货币兴衰起伏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以硬通货为基础的各种制度让我们应接不暇,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发掘出一些历史的真相。

银本位的风靡一时

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有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两种类型。银两本位是以白银质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银币本位则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质量和成色的银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成和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银币和白银可自由输出或输入,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

白银流入:中国的银本位制的确立

在我国货币史上,白银自汉代已逐渐成为货币金属,到明代白银已货币化,中国真正成为用银之国。自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Dom manuel)一世遣使臣托梅?皮雷斯(Thomas Pores)抵达广州以后,欧洲商人相继扬帆东来,欧洲、美洲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中国对外贸易由于获得广阔的新市场而急剧扩张,其内容也在相当程度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明初之前,中外贸易以奢侈品为主,中国大量购买海外珍宝、香料、药材,造成长期贸易逆差,金、银、铜钱大量外流。但到了明朝末年,凭借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精湛工艺和低廉成本,中国的日用品开始风靡欧、美和日本市场。加上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导致中国商品以白银为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1621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价格采购一批台湾生丝, 运到欧洲市场后售价为每磅16.8盾,毛利率达320%。所以,欧洲商品难以与价廉物美的中国货竞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后来跻身对华贸易的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币购买中国商品,巨额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到19世纪初鸦片贸易兴起前夕。在这个过程中,巨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加快了中国自然经济转向货币经济的步伐,对中国银本位和货币财政制度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银本位的确立。白银为本位币、铜为辅币的货币体制确立后,历经明、清两朝和民国初期,直至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11月实行法币时才废除。

白银流出:欧美银本位的失败

18—19世纪,银本位成为了美国和英国的争议话题。实际上,真正的银本位在欧美各国都没有长期实行,实行最多的是所谓“金银双本位”。 “金银双本位”是指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它将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黄金用于大额批发交易,白银适用于小额零星交易;金、银铸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国境,都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和银币之间、金币银币与货币符号之间都可以自由兑换。

金银复本位制包括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前者是指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后者是指为克服由于金银市场比价经常波动造成的商品价格的不稳定,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但这一制度却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所谓格雷欣法则,即在金银双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价流通,官方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的金银比价平行存在,使得金币与银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在法律上被低估了的货币(即法定名义价值低于实际价值的货币,称之为良币)必然被人收藏、熔化或输出国外,而法律上被高估了的货币(即法定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货币,称之为劣币)则独占市场,最后的结果是流通界只有一种货币在流通。

真正推动银本位彻底淡出欧美舞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在与西方的贸易中拥有巨额顺差(与英国的鸦片贸易除外),而中国采取白银结算,于是欧美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