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温州人面临的六大困境(7)

温州人赚钱风暴 作者:汤司令


游资之困:游走在危险边缘的“炒客”

近年来,温州人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炒”字,从炒房产、炒煤炭、炒商铺、炒棉花,到炒石油、炒油田、炒车、炒电、炒汇,无所不“炒”。中国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要想知道什么是最热门、最赚钱的行业,就看温州人在干什么”。温州人敢炒,善炒,曾经是善于捕捉商机的代名词,甚至对民间资本投资具有风向标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和政府的管制,人们对温州“炒客”越来越警觉。

温州人似乎总是能敏锐地察觉到新的投资热点,在短时间里聚集起资金,快速投入看好的项目,并使资金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然后就是快速地撤离,留下的是惊魂未定的市场。近年来,从地产到煤矿,从棉花到油井、到电力,几乎每到一个行业或地域,都会产生强烈的冲击波。

许多人对温州人形成善“炒”的印象就是从“温州炒房团”开始的,对温州游资的恐慌,也是从“温州炒房团”开始的。“温州炒房团”的概念,最早是开发商进行自我包装炒作,叫出来的。由于房产开发商的过度渲染,温州炒房被传得神乎其神。而消费者相信温州人的投资眼光,消费者便闻风而至。结果,大众被套进了。

温州人的炒房首先是从温州开始的。由于大部分温州人都有自己的产业,所以购置房产成为他们扩张的必需品。然而就在这购买生产扩张的住房、厂房不断快速升值后,温州人从买房、卖房之间尝到了甜头,因而出现更多专业炒家。从1998年到2001年,民间资本的进入,促使温州房地产价格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市区房价快速从2000元/平方米左右,飙升到超过7000元/平方米。价格的快速上涨,再加上温州本地人购买力度加大,温州本地根本没地可买了。没办法,1999年,温州的民间资本开始瞄准了上海和杭州。从此开始,温州炒房团所到之处,当地房价一路飙升。

由于中国消耗能源的快速增长,因此煤的需求必将迅速递增,煤此时被人称为“乌金”。由于意识到中国能源资源的紧俏,温州人毅然就炒起煤来。于是温州人开始投资购买了山西境内60%的中小煤矿。说是投资兴建的,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温州承包经营的。

然而,好景不长。温州炒煤团的亏损源自于2004年底,山西的地方政策的大转变。由于山西煤炭行业进行重大转移,山西政府决定全部关停9万吨以下小煤矿。而温州炒煤团所控制的煤矿大多集中在6万吨之内。2006年底,安全大整治、资源整合和资源税改革足以令投资9万吨以下小煤矿的温州商人举步维艰。

2002年秋,温州民间资金大规模涌入有“白金”之称的新疆棉花收购加工领域,甚至连一些不产棉的地方都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轧花厂。据一些业内人士估算,在新疆收购棉花的温州民间资金最多时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棉花市场2003年收购放开,大量温州游资进入新疆。新疆棉花收购开秤之后,价格一路飙升,创历史最高。

就在温州“炒煤团”北上进晋,掀起千层浪时,新疆石油业又惊呼“温州炒油团来了”。当时传闻,一名温商在石油城克拉玛依购买了15口油井,每口至少需要投资150万元。据温商内部传出的消息:新疆有120口油井姓“温”,投资总额在18亿元以上,如果加上后续加工的炼油设备等投资,温商在新疆石油领域的投资总额将超过50亿元。

继炒煤之后,温州人又发现一个全新的领域,就是想要买水电站。要想买水电站,就必然到素有“千河之省”之称的四川,全省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03亿千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无疑四川成为炒电团的首选,嗅觉灵敏的温州资本对此赚钱之道自然不放过。作为民营资本,温州炒家既然无力与5大发电集团竞争,便瞄准了门槛相对较低、回报相对较快的中小水电项目。专家分析,小水电站的工期短、建成发电较快,投产后的发电成本也较低。一个千瓦装机容量的小水电站,需要500万元左右的投资。但是炒电团的结局和炒煤团差不多,都没有赚到钱。虽然炒电团不像炒煤团一样,被迫关停。主要是电的购买对象是国家电网,其采购价的不稳定,导致发电主体的收入不稳定。由于成本的上升,炒电团居然也时时陷入赔本的境地。

房产、煤炭、石油都敢炒,股票自不在话下,特别是别具特色的温州老板娘“炒股团”。在日进斗金的温州老板看来,太太投资股市跟普通老百姓吃饭没什么大的区别,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用温州太太们的话说:炒股的感觉就是每天一辆‘轿车’开进、开出。2007年,世人称之为“千载难逢”的大牛市中,温州民营资本也是不甘寂寞。在沪深股市行情的刺激下,曾经号称从不炒股的温州人在寻求自我突破,温州各证券营业部新开户的股民数正在飞速增加,形成声势浩大的“温州炒股团”。

近年来,通货膨胀的预期越来越强,物价已明显上涨,黄金投资保值的功能凸显。在近年金价一路上涨的趋势下,投资黄金的温州人也越来越多。在上海黄金交易所有一个温州人的单笔长期活动账户,个人掌控数亿元资金频频交易,已经引起众多黄金投资公司的高度关注。黄金价格还将继续走高,但黄金股票估值高企是这位神秘的温州人转战黄金现货的重要原因。实物黄金像房产一样成为温州人最钟情的投资品之一。据介绍,温州已形成数支规模亿元左右的黄金投资团队。

加盟高科技是除了近年火爆的股市之外,创业投资一个很好的出路。认识到了互联网的可投资性,温州人早已开始私募资金,秘密打造巨无霸创新型网站,抢滩中国互联网。浙江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在深圳上市,被业内称为全国“网络第一股”。林阿信是另一个决定“炒网”的温州商人。林阿信曾是温州名声颇响的“炒房大王”,前几年,他投资3000万元,成立网络创投公司,办公室就在上海徐家汇。

温州人在全世界建立的温州商城是出了名的。因此,温州人想到了用此招,去经营和炒作商业地产。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温州市服装商会成立“商贸委员会”,利用本土以及在外温州人的商贸优势,建立流通渠道,在“炒”热某个商场或商业街的同时,带动本土品牌的发展。炒商圈的常用手法,一般都是选中一个目前虽然不成熟,但位置较好的商业街或商场,再让一大批国内外服装品牌进入该商圈,然后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将此商业区炒热。成功之后,便在其他地方复制这种方式,在全国建立温州人的服装商业网通路。

温州人走到哪里,就“炒”到哪里。以前温州人的“炒”来“炒”去,受到广大民众的称赞,认为温州人头脑聪明,又有眼光。后来,温州人由于无所不“炒”,严重影响了民生经济,使得国家和民众都对其“炒”作行为,有所厌烦。其中不少项目还遭到国家禁止。所以现在的温州人也开始越来越避讳“炒”这个词语了。

其实,温州人也不像外界宣传的那么神奇。在众多的“炒”作项目中,除了“房地产”赚钱较多外,其他的“炒煤团”、“炒电团”都被迫连续败走麦城。尤其是温商“挥泪离晋”的现实,让人们看到了温州资本脆弱的一面。由于温州炒团大部分都是以个人身份进行的,无法得到更多良好的保障,而炒作中的风险恰恰是非常大的。温州人在“炒”作大浪退却后,开始不得不考虑温州资本的出口,并为温州资本找到一个可行的出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