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油神”布恩·皮肯斯的并购大战

绅士与无赖 作者:(美)乔·诺塞拉


1982 年秋,本文发表后不久,布恩.皮肯斯刚好同长期报道并购事件的《纽约时报》记者罗伯特.科尔(Robert Cole)交谈。科尔曾为该报报道过美莎石油公司—城市服务公司之间这场并购战—他在本故事中的确露面不多—我和他在这次交易过程中也只见过几次面。换句话说,他知道,我刚出茅庐,缺乏经验。我也能判断出来这让他很不满。因此,同布恩通电话时,他嗷嗷大叫:“下次有这类活的话,把它给我们《纽约时报》!”我不能说自己因为他那样想而责备他。

我第一篇商战故事结果一鸣惊人:此前从未有人如此深度报道并购企图的内幕消息。事实证明,自那以后再也没人做过同样事情。一个原因就是这样做充满法律风险。假使城市服务公司一方发觉布恩同他的投资银行家和律师运筹帷幄时我就坐在他们身边的话,假使这场战斗在法庭上终止的话,美莎一方很可能会被剥夺其律师与当事人保密特权。此外,世达(Skadden)律师事务所的大律师乔.弗罗姆(Joe Flom)、投资银行 唐纳森,勒夫金&詹雷特(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的阿普斯(Arps)和汉密尔顿.詹姆斯(Hamilton James)等并购专家真的很讨厌,有记者把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记录在案。

我最持久的记忆之一就是那个月呆在沃尔多夫.阿斯托里亚酒店报道该故事的场景。一早我就悄悄混入美莎石油公司在该酒店的套房,接着尽可能久地呆在他们都不太在意的地方。此时布恩还穿着浴袍,周围也只有几名助理在场。不过,后来一名叫弗罗姆或詹姆斯的人打算讲一些敏感话题,这时才有人注意到我还在一个角落作笔录。这样我就会被很干脆地撵出酒店套房,只好第二天早晨接着再潜回来重新开始。只有在这场并购战的最后,对我来说那是最戏剧化的一天,他们大家都把我给忘记了。因为他们还有太多的事情要操心。

那么,为什么布恩让我日复一日回到他们酒店套房呢?大部分原因是运气。那时,《德州月刊》责任编辑尼克拉斯.李曼(Nicholas Lemann)(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院长和《纽约人》周刊特约撰稿人)给我分配了一件给布恩写传略的任务,而这发生在1982 年春我前往德州并加入《德州月刊》杂志的创作团队之前。让尼克拉斯感兴趣的是:布恩是位从未挑衅华尔街或美国东海岸商业文化的德州石油商人。恰恰相反,他拥有一支上市股票并且殷勤地向分析家和机构投资商讨教。尼克拉斯想要一篇探讨德州石油商人和华尔街之间关系的故事。

尽管我没费多长时间就意识到有大事情要发生了,不过布恩不愿告诉我究竟是咋回事。我那时对生意场和证券法规可谓知之甚少,以至于还曾问过布恩他是否在计划收购某公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打探内幕消息。接下来一个周五下午,我采访布恩到那时已有两个月时间,并正在休斯顿采访布恩的儿子迈克时,有消息传来说城市服务公司已经先发制人。他们在布恩还没来得及出手要约收购他们之前就先要约收购美莎石油公司了。接下来几天,我都在试图同布恩通上电话,并一直演练如何说服他允许我到纽约去见识见识他如何交易。当他接通电话,我根本还没来得及讲这番话,他一开口说的就是:“乔,你在德州干吗?这出戏在纽约上演呢!”

说来就这么幸运:因为我在此前两个月来对他有所了解,而且他也对我有所了解,所以布恩让我走进他的酒店套房。尽管我缺乏商务方面的资历,但他对我写城市服务公司这笔交易的主意已经很放心。尽管顾问们反对,他要我写该故事也有他自己的算盘:他不乏自我意识,意识到这样的高姿态只会对他以后做其他大笔交易有所裨益,并且他至少暗地里明白,出现在《德州月刊》封面上必将把他从一个一般商业人物形象提升到商界名流这样一个迥然不同的境界。几年之后,当他做出收购海湾石油公司这样最出彩的尝试时,他最终登上了《时代周刊》杂志封面。同卡尔.爱康(CarlIcahn)以及其他几位一道成为企业并购突袭战的标志性人物,他们发动了收购业绩不良企业的改革运动(通过大量购买股票以达到控制某一公司的目的)。不管您如何看待这些突袭者的方法和目标,我总相信他们所做的其中一件事就是让生意场看起来很有意思, 甚至引人入胜。对我个人而言,这就是从报道此次并购故事中收获的最大感悟—之前我根本没有意识到商海居然可以如此戏剧化。我着迷了。

如今25 年后我重读这篇故事,还有好多东西打动我。一个就是我写作的口吻,我明显被自己亲眼所见所迷惑,不过我对此还是感到有点内疚,因为作为商界新手,我拿不准并购有何意义。今天虽说自己已是个头发斑白的老手,我还是拿不准大多数并购是否有意义,不过正如商界大多数人一样,我采取了“抵制无用”的立场。本故事中城市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查克.维德利施(Chuck Waidelich)对布恩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愤怒,也就是想到自己公司这样的大鱼居然受到这头无足轻重的小鱼的攻击所冒的怒火,已经荡然无存了。

我同样诧异这笔交易的规模现在看来是如此之小,尽管在当时,它有可能成为史上最大的一笔。这场并购战中双方所采用的策略都很原始。整个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所有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因为他们当时确实是这么回事。对于这场游戏中的主角而言,并购业中的几个响当当的人物都介入到美莎石油公司和城市服务公司这场并购战中,真可谓令人大开眼界。布鲁斯.瓦瑟斯坦(Bruce Wasserstein)是并购业参谋中的王牌人物,他现在经营着华尔街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拉扎德公司(Lazard)。汉密尔顿.詹姆斯(Hamilton James) 是黑石(Blackstone)这样一家著名的私人股本公司(Private Equity Firm)二号人物和当然接班人。大律师乔.弗罗姆(Joe Flom)已经退休,但是他的对家,律师马蒂.利普顿(Marty Lipton)还在给公司和董事会提供咨询服务。本场并购战中的一个边缘人物伊万.博斯基(Ivan Boesky),后来成了上世纪80 年代发生的内幕消息交易丑闻的核心人物。我当时没有才智把他写入故事中, 不过我清晰地记得布恩不懈努力收取情报以便能取得了解对手内幕的优势。很明显,布恩那时就已经觉察到我们其他人几年后才明白过来的有关博斯基的事。

现在回想起来,我意识到还有一个人没有在本篇故事中出现,他就是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本故事主要围绕主人公布恩而展开,他愈发拼命地努力募集其所需的10 亿美元以便赢取城市服务公司的控制权。米尔肯当时正在经营德崇证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著名的西海岸办公室,他那时就已经发明了垃圾债券—不过那时他还没有搞明白这些债券使得布恩.皮肯斯这样的人得以攻击否则完全无法企及的大企业。两年后,当布恩.皮肯斯决定收购海湾石油公司时,米尔肯会搞明白这一点的,企业并购突袭者的岁月正儿八经开始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