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闲话革命

日边瞻日本 作者:李长声


《菅家遗诫》所说的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易姓革命,也就是改朝换代。公元983年然和尚来中国修行,对宋太宗说:日本是皇统一系,万世不革,教太宗慨叹这正是"古之道"。大概万世一系和改朝换代是中国人与日本人在思考方式上截然不同的根源之一。中国人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总抱着朦胧的希望,是因为骨子里认定江山没有铁打的,朝代早晚变。而天皇从古到今是一家的,在中国人看来,日本人就不免死性。清朝列为禁书的《五杂俎》(明人谢在杭撰)记载:倭土亦重儒书,信佛书。凡中国之经皆以重价购之,独无《孟子》。有携此书往者,舟辄覆溺。对孟子的书籍竟如此厌恶、恐惧,原因在于他创立了革命学说,君主不好就革他的命,即所谓汤武放伐论。有关《孟子》的危言在7世纪就出现了,大概是用来吓唬遣唐使,防止他们把易姓革命的思想带回来。日本可不要革命。幕府末期思想家吉田松阴说,要是咱日本的天子像夏桀、殷纣那样,咱国民也只有到宫门前号啕大哭,直哭得天子感悟。吉田也讲革命,但不像中国人那样总盯着皇帝老儿,而是把矛头指向幕府将军,说他受命于天朝,如果不好好玩活儿就废了他。天皇能万世一系,很大程度上是托了有名无实的福。清末黄遵宪主张"避革命之名,行革命之实",对"双悬二曜"(指光绪、慈禧)一片忠心,自然很欣赏日本这位近世爱国志士,乃至"祝君生支那"。

汉代流行谶纬,天人感应,预言满天飞,其一是"辛酉革命"。甲子纪年,轮到辛酉之年就发生革命,所以要改变年号。谶纬被隋炀帝禁毁,却流传到日本,教唐人感叹海外更多地保留着中国传统。日本平安时代有个叫三善清行的,出身卑微,虽然学有所成,却一直被学阀菅原道真压抑。公元900年他终于看准一个机遇,毅然挑战。三善写信给高高在上的菅原,说:某昔者游学之次,偷学术数。明年辛酉,运当变革,二月建卯,将动干戈。遭凶冲祸,虽未知谁是,引弩射市,亦当中薄命。尊阁挺自翰林,超升槐位。伏冀知其止足,察其荣分,擅风情于烟霞,藏山智于丘壑,后生仰视,不亦美乎。努力努力,勿忽鄙言。这意思就是叫菅原要有点自知之明,趁早下台。过了几天三善又给朝廷打报告:臣窃依易说而按之,明年二月当帝王革命之期,君臣克贼之运。凡厥四六二六之数,七元三变之候,推之汉国,则上自黄帝,下至李唐,曾无毫厘之失;考之本朝,则上自神武天皇,下至天智天皇,亦无分铢之违。然则明年事变,岂不用意乎。朝廷真的用了意,翌年(901年)正月赶紧把菅原贬黜。二月,三善又写了一纸"革命勘文",提议改元。七月,醍醐天皇改年号为延喜。三善用"辛酉革命"革了菅原的命,取代其长子当上大学头。后人把"不要革命"附会到菅原道真身上,缘由就在这儿。

朋友的出版社正在翻译《告别革命》,议论书名如何译才好。想起在日本走红一时的电影《霸王别姬》,若把日文译名再直译为中文,就是"别了,我的爱"--那么,"别了,我的革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