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明治维新是一个夸张

日边瞻日本 作者:李长声


日本史学家网野善彦有一个看法我深以为然。他说:司马辽太郎高度评价明治,把"自由主义史观"拉来做虎皮,其实,司马本身的意图是以批判大正、昭和为前提的,那些人好像有点搞错了,但司马对明治时代推进近代化予以过高评价的观点有很大问题。

司马辽太郎是历史小说家,于1996年去世,有"国民作家"之誉。最近在一个纪念司马辽太郎的学术讲演会上,小说家五木宽之说:没有哪个作家像司马这样给现代日本人如此强烈而鲜明地灌输了明治时代的形象。

关于明治时代,司马辽太郎也说过这样的话:"明治政权从欧美买来了'近代'--以学问和技术的形式输入。因此,'近代'一词颇有点贵重药品的语感。其实,尽管少,这些'近代'在日本也存在,明治政权的人们是不知道呢,还是置之不理…… 如果明治维新之际,在日本本身的'近代'要素(或者风土)上嫁接欧美的近代,那就会有意思多了。昭和初期作为明治国家的末尾,可能也就不会是思想那么贫瘠的社会,虽然这样说好像数死孩子的年龄。"在网野善彦看来,司马对"日本本身的'近代'要素"的认识和评估还远远不到位。岂止司马,整个日本史学界都一向过低评价了明治之前的江户时代,即1600年至1867年的260余年。评价过低,意思是江户时代被人为地涂抹成农民占人口80%以上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封闭而黑暗。有了这个铺垫,明治天皇一纸诏令,数十年之间迅速完成了产业革命,使日本近代化,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与列强为伍的工业大国,哪能不是一个"奇迹",教天下人叹为观止。网野善彦不厌其烦,在许多文章中反复论说这不过是一个虚构,其一是来自对"百姓"的误解。

中国人说"百姓",通常指普通人群,和日语的"平民"、"庶民"相当,而日本人说"百姓",指的是农民、庄稼人。司马辽太郎曾这样说:"江户时代大多数日本人是百姓。百姓耕田交租就完事,此外没有任何义务。没有参加政治的烦人的义务就悠闲自在。"百姓即农民,这是日本人的常识,也是绝大多数历史研究者的观点。20年前网野善彦也不例外,但通过调查他发现,江户社会早就浓厚地存在非农业的、城市的要素,由于行政、租税、身分等制度的遮盖,造成了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的假象。实际上,"百姓"不只是农民,还包含从事各种职业的人,若除去林牧副渔,农业人口顶多占50%。自7世纪后半,日本接受中国以农为本的儒家思想和制度,开始出现把"百姓"限定于稻作农民的幻想。18世纪初成书的《和汉三才图绘》解释"农人":俗云百姓;百姓乃四民(士农工商),以农为百姓,非也。可见,那时误解已浸染社会。1872年明治政府编制户籍,施行全国统计,把养蚕织布种树晒盐的各色人等统统计算为"农",留下了农民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历史数据,后世史学家即基于这个虚构描述各自的日本社会观。"百姓即农民"、"日本是农业社会"的历史图像进而被以农业史为中心的西欧近代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加以强化乃至僵化,通过教科书传授给一代代日本人。

网野善彦重新界定了农业的概念,男耕女织,只是把男耕算作农业。俯瞰日本列岛的自然,山、野、河、海占很大比重,他特别强调海和以捕捞为生的海民。通过河海,自古以来进行广域的贸易,13世纪后半已逐渐形成了富有城市性质的经济社会。基于这样的社会分析,他主张撕掉层层假相,重写日本史。不过,在"解构"农业社会这一传统概念上,似乎网野并未给出更多的理论说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