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一代杂志王

日边瞻日本 作者:李长声


乘地铁去讲谈社,在护国寺下车。地下有直通讲谈社大楼的专用出入口,一进去别有洞天,气派的大厅更像是酒店或银行。偶尔到这家日本最大的出版社办事,倘若天气好,就顺便逛一逛附近的护国寺。那里有野间清治的墓地,他就是讲谈社的拓荒人。去年,纪念建社九十周年,讲谈社把野间家的老房子加以改建,开设了野间纪念馆,展览野间清治收藏的美术品和讲谈社上百年来积存的原画、原稿等。2002年元月,该馆将举办《少年俱乐部》杂志回顾展。

《少年俱乐部》以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即所谓少年杂志。据说欧美没有类似的杂志,而此类杂志在日本繁荣不衰,也着实惊人。这本杂志是野间清治于1914年创办的,至1962年停刊,历史将近50年。创刊之际,已经有几种少年杂志行世,如何另起炉灶呢?野间清治说:"看今天的状况,学校教的东西于儿童已经足够了,甚至令儿童难以负担。下学回到家,杂志又教些和学习一样的东西,儿童不是要伤食吗?往坏里说,不无害人子弟之虞…… 可能的话,杂志应该做学校要做而做不来的事情,以补充学校教育。为此,应该把'有益'放在第二位,首先在'有趣'上下工夫。'有趣'的后面,不知不觉的,'有益'随之而来。"今天听来这些话很平常,但当时是违背社会上通行的观念的。其实,而今许多人依旧有意无意奉行着"有益"第一,虽然当代漫画泛滥的根源也正在于追求"有趣"过了头。《少年俱乐部》成功了,在少年杂志中寿命最长久,"有趣、有益"也成为讲谈社坚守至今的编辑方针。

野间清治生于1878年。父母舞刀弄剑,但明治维新,武士吃不上饭了,只好走街卖艺。时逢兴办小学,两人当上教师助手,住在校内,清治就出生在"教育界"。他喜好剑术和演说。进京(东京)深造,在考场上大叫一声"诸君",就演说起来。大意是诸君要有自知之明,并且以己所欲先施于人之心,不必费工夫答卷,趁早回家。对于诸君来说,这实在是贤明而道义的态度。至于我本人,事出有因,又确信能金榜题名。有我,对于诸君也许是一时的不幸,但他日是国家之幸,其影响也及于诸君和诸君的家属。不知诸君对这个蓄了浓密上髭的高大汉子作何感想,但日后讲谈社有"民间文部省"之称,影响及于几代国民,确然是国家之幸。野间清治在青春时代经历了日清、日俄两场战争,一生的文字里对此却未置一词,或许他是厌恶战争的。那时,如何走出学校,对民众实施立宪和爱国教育,是政府文部省(相当于教育部和文化部)的急务和难题,野间敏锐把握了时代动向,用出版进行通俗的"道义"教化,造就"理想的国民"。他从事出版,一以贯之的理念是"报国"。

29岁,恰在男大当婚那一天,被恩师推荐,赴任东京帝国大学法科大学首席书记。时当日俄战争获胜,举国激昂,学校乃至山乡渔村盛行大辩论。法科大学的学生也组织辩论部,举行演说会。野间觉得这么好的演说应流传全国,立意把速记稿编成杂志印行。1909年11月,他在门柱上挂出牌子,墨写了一行大字"大日本雄辩会"。可是,出杂志需要钱,到处借不来,找出版社也连连碰壁。在电话亭里查电话簿,就按"大日本"开头,找到了大日本图书公司。老板很仁义,应允出版,付给野间编辑费。他这位编辑大概属于策划型,把那些"高论卓说"、"纵横论议"的稿件一古脑送到印刷厂,让人家看着排。《雄辩》问世,创刊号大畅其销,编辑费是薪水的五、六倍,野间先就脱了贫。1911年,有人在电车上观察人们读报大都是读连载的讲谈,建议他出一个以讲谈为主的杂志。讲谈类似我国的评书,清治从小就爱听,十七八岁开始当小学教师,比起讲课来,更好给学生说评书。他决心出《讲谈俱乐部》,但其他人认为这种下里巴人有损大日本雄辩会的尊严,于是门柱上又挂出一块牌子:讲谈社。大日本图书公司的老板也慷慨奉送《雄辩》杂志出版权,野间清治这才真正办起了出版。孰料,《讲谈俱乐部》连出三期,退货像潮水一样涌回来,转眼之间债台高筑。某日,练习剑术,伤了筋腱,闭门休养数十天,同时也思过。性格为之一变,由猛张飞变成了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可以说,《讲谈俱乐部》的挫折使他学会了出版。1913年辞去大学职务,"专念一意"于出版事业。虽然身在大学,但兴办出版,他不曾把眼光放在学界。《讲谈俱乐部》也是用速记把讲谈师的"演说"记录下来,再整理成文。后来"实施一大革新",请作家记者来创作"迄今所无、兴趣盎然的讲谈",也基本是口述式文章。这种"新讲谈"成了日本大众文学的滥觞。侦探小说先驱江户川乱步回想当初为讲谈社写小说,说那时是野间清治社长的主义,要求老少男女谁都读得懂,还经常下令重写,以致作家都避之惟恐不及。

1920年代,大众社会在日本迅猛形成。出版大众化,首先是读者大量化。有两场革命使出版大而化之,其一是1926年改造社出版《现代日本文学全集》,一元钱一本,引发持续四、五年的廉价全集出版热。先于这场书籍出版革命,1925年讲谈社刊行杂志《王》,印数突破一百万,带来一场杂志出版革命。此时,两个社名合二而一:大日本雄辩会讲谈社。野间锐意办一个能抓住百万读者的"超大杂志",是受了美国周刊杂志《星期六晚邮报》刺激。经过五年的调查、研究、熟虑、商议,他得出结论,卖百万册在日本也完全有可能,只要那杂志是"日本最有趣,日本最有益,日本最便宜的"。《王》是网罗一切读者层的大众杂志之始,为日本杂志出版史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大量消费的前提是大量宣传。野间说:"在任何时代,打破传统的做法、摆脱旧套的新案,都要被世间非难一时。就杂志来说,第二、三期的印数往往比第一期大跌,但《王》破了例,不但没有跌,反而逐月增加,终于在那年末梢,新年第一期印了150万册。这固然是因为内容的改善,但也是同时继续进行宣传战,使从来不看杂志的人也看了的缘故。"大众路线是讲谈社的一贯路线。1980年代初野间惟道接任第五任社长(现任社长的丈夫,已故),认为"本来是代表'大众'的讲谈社如今没抓住大众",返回"野间清治的主义",加强杂志出版,使讲谈社重新登上日本第一出版社的王位。

历时15年,野间清治创刊了九种杂志,缔造了一个杂志王国。他考过文官,也曾想当律师或政治家,均未成功,搞投机买卖也一败涂地,但九大杂志实现了他的所有理想,难怪文艺春秋出版社始祖菊池宽说,这些杂志是"野间社长其人的化身"。只要是识字的日本人,一生中必读一种讲谈社的杂志。全盛时期,发行量占整个出版业杂志发行量的70%,形成"讲谈社文化"--以娱乐为中心的大众文化。与之相对的是岩波书店以教养为主的"岩波文化",属于阳春白雪。野间清治是现代文化史上创建和支撑大众文化的巨人。年过五十,朋友为他用英文记述的传记《讲谈社九大杂志》在英美相继出版,获得好评,其功业被比作英国新闻大王诺思克利夫。就日本人来说,在那个时代这是极为罕见的。

野间清治于1938年去世。20年后《王》停刊,社名也删繁就简,改为讲谈社。因为所在的地名叫音羽,所以日本两大出版集团之一的讲谈社集团被称作音羽集团,和地处一桥的小学馆集团遥相对峙。野间清治的自传现在仍然是讲谈社教育新职工的读物,他拟定并手书的"三大社训"悬挂在楼内:"浑然一体"、"诚实勤勉"、"纵横考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