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7)

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作者:李克


20世纪的中后期,世界经济中最震撼人心的事件之一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经济的辉煌?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朝鲜战争帮助了日本,是美国的援助挽救了日本。这样的说法既不全面,也有失公正。试想一下,一个人口密集度如此高的岛国,自然资源奇缺,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居然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仅仅依靠外在的帮助是办不到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兹拉·沃格尔(EzraF.Vogel)是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在其1979年出版的《日本名列第一》的书中,他根据长期对日本的考察,从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把美国和日本的现状作了全面的对比,指出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已落后于日本,呼吁美国应拜日本为师,急起直追。沃格尔的呼声打破了美国温馨的梦,也深深刺痛了美国人的自尊心。一时间美国各地纷纷请沃格尔去讲述日本的情况和经验,《Z理论》、《日本的管理艺术》等标榜向日本学习的书籍接踵而出,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掀起了一股日本热。在这些研究中,他们认为日本人比美国人更懂得怎样管理企业;认为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在管理的“硬性”因素方面,如战略、结构、制度等,非常相似。主要的差别在于“软性”的因素,如技巧、作风、人员和企业最高目标。因此,他们认为美国的企业界要迎接日本的挑战,必须向日本学习他们的管理艺术。现今,诸多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的学者在考察研究了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后一致认为: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成功无不与他们建设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它推动日本企业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经营,使企业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术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激励着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经过总结,从微观层面来看,国际经济学界通常认为日本的企业管理有三大“神器”,即终身雇佣制度、年功序列工资制度和企业内劳动组合。并且,日本企业内的教育培训往往不为外人所重视,其实这是推动日本企业高速发展的又一秘密武器,即第四种“神器”。具体来说,

三十六

如果我们再从宏观上分析一下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就必须提及日本的产业政策以及发展战略。在战后最初的十年里,日本在经济方面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恢复了经济,二是进行了经济改革,实现了由统制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转变。自此,日本经济步入快速增长轨道。1956-1970年的15年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达9.7%。日本的GNP(国民生产总值)于1965年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法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跃居主要发达国家的第二位。仅仅20多年的时间,二战中一败涂地的日本便以经济大国的面目重新崛起。进入20世纪70年代,固定汇率制的瓦解和日元大幅度升值,使日本经济面临新的挑战。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有如灭顶之灾,以至人们用“休克”一词来形容它给日本带来的冲击。然而,日本经济并没有被冲垮。日本将一场石油危机变成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开始了向知识技术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结果,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日本不仅率先摆脱石油危机,而且其产业结构再上新台阶。日本生产的节能型家用电器和轿车等开始畅销全世界。1971-1985年的15年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4.1%,虽然比前一个15年低了一半还多,但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以至被视为主要发达国家中的“一枝独秀”。日本的成功,曾使它成为尚在追赶途中的国家学习和模仿的样板。然而,1987-1991年初,日本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破灭,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各种问题都涌了出来。日本经济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停滞,至今尚未彻底摆脱。据此,我们可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5-1971年,这个时期为高速增长期,增长率为9%左右。

第二阶段为1971-1990年,称为日本的“黄金时代”,经济增长率为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