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11)

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作者:李克


四十二

朱新月:中国企业通过前期的发展,也攒了很多的钱,资金也是比较充裕了,那么随着全球经济的越来越一体化,现在很多人鼓吹要走出去,要参与全球化竞争。但是另一方面,有的学者或者有的专家们又提出了国际化的陷阱,包括国外的两位学者合作也出了一本书,叫《全球化陷阱》。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这种趋势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国企业该如何避免所谓的全球化陷阱呢?

李克教授:首先,我觉得特别要给大家强调一下,就是最近十几年,特别最近三五年,对全球化这个问题的讨论有点盲目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如果用贸易量和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来衡量,其实在人类历史当中,我们目前所经历的全球化,也就最多算是第三轮。第一轮就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形成了第一个全球化的高峰期;第二轮就是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殖民主义的发展,又有一个全球化的发展高峰期;第三轮的说法虽然有所不同,有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说起,有的是把它定义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但是也就是这近二十年的时间,算是进入全球化的第三轮高峰期。

对于全球化,我们不要过多地把它想象成一种“世界大同”的局面开始,或者是一种全球自由贸易局面的开始。2006年我被邀请参加在美国夏威夷“东西中心”举办的关于全球化的国际研讨会,这次会议一共在全球范围邀请了52位专家,我很有幸是当中的一位。随后,会上形成了一个关于全球化的“夏威夷共识”,形成了一份报告。当中,大家都特别提到,包括美国学者本身也提到,就是说如果我们希望目前我们经历的全球化能走得更健康、发展得更好的话,第一个就是要切实反对全球化变成“美国化”。这种“美国化”不仅仅是说在商业环境当中,也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就是防止美国文化和政治的意识形态主导我们的全球化进程。

其次,我们要警惕全球化过程当中的“新殖民主义”,就是说让发展中国家只为发达国家提供资源,提供廉价劳动力,为发达国家打工,这会造成世界贫富的更大差异和和平隐患。

再次,其实在全球化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区域一体化,这个大家经常不愿意提,但是在客观发展当中是切切实实存在的经济现象,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态势,要比所谓的全球化更快。区域一体化指的是以地域为概念的经济合作组织,或者是以贸易特定的领域和条款为依托的跨地域的经济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结成一种经济联盟,或者经济同盟。

四十三

作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在全球化过程当中,或者区域一体化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就是既不要过度乐观,但也不要被动,不要排斥全球化的到来。我们可以主动参与到区域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过程当中,在当中寻找我们的发展机会、产业升级的机会。

具体来讲,中国加入WTO,签订和东盟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条款)等,我觉得这就是中国走出去,接受或者迎接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非常好的尝试。而且从目前来讲,正面的效果现在也慢慢显现出来。那么,我认为下一个阶段,我们需要尽快探讨和展开建立中、日、韩为主导的新型的东亚FTA自由贸易协定,依托APEC的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其他地区合作组织。我觉得这些区域一体化的模式和工作机制,是值得我们去深度挖掘的。

甚至于在下一步我们可以讨论建立“亚元区”的可能性,就是推动“亚元”(ACU)的出现。这方面我们也应该努力去探索、去推动。若如此,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主要由欧美控制的金融资本,特别是热钱对亚洲经济包括对中国产业的冲击,减少这些人为的破坏。

我们现在已经有意识地加强跟日、韩的合作,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建立了一些面对东亚主要包括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一些风险平准基金,一些货币的风险防范基金,类似这样的事情,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

第二点,在全球化过程当中,我们到目前为止,在整个国际产业价值链当中,中国还是处于一种非常被动、非常低端的状态。伴随着未来一些产业在国际间转移的过程,我们可以去把握、去寻求中国产业升级和企业的一些新的发展机会。当然,我们现在想马上跟这些欧美的强势的全球性企业竞争,那是很不现实的。至少在国际上,在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包括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在这些局部区域市场当中,中国产品的性价比还是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我们可以首先在这些区域性的市场上打开局面。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考虑在一些领域当中,逐步形成一些群聚式的企业集群,主动寻找有技术优势的外国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在短期内进入这个产业的中高端领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